愈來愈靜,以現在衍生工具之盛行,有不少對沖盤套戥盤打底之下,大市總成交不足100億元,已經相當有問題,金融業遠非想像之中好景,就算識飛,遇上這種市況亦是寸步難行,炒賣維生要背負心理壓力,更加是不容易。
昨日早上出現一個罕見現象,新地(016)在10:02am之後,足足等了14分鐘才有另一次成交,大型藍籌也要落得如此田地,固然反映氣氛審慎,個個敵不動我不動,其實亦顯示出香港股票的差價實在太闊。
改革差價只有初步成績,因為業界反對聲音實在太大,人人以為差價愈闊,一格有得贏最好炒,如果用這個理論,滙控(005)最好一拆20,每格將會接近1%,這樣便可以吸引即市賭徒,挽救正在沉淪的成交。但事實說明一切,差價闊,人人傾向選擇等,成交反而萎縮。要明白現在利率偏低,差價相對上便算增加了,除非遇上大旺市,以現在的差價結構,市況偏靜實在正常。
收窄差價有利莊家作對沖
何況現在衍生工具盛行,正股差價收窄,有利莊家對沖,可以提升衍生工具的市場效率,例如期權的差價以百分比計,便能夠大幅降低,這樣反而可以吸引人入場。
不過相信很多人仍會堅持己見,認為收窄差價只會進一步打擊成交,改革之道極之艱辛。惟有希望賭仔死性不改,市況旺弱循環周而復始,現在悶到發慌,一旦炒風再起又會球來球往,屆時差價再闊亦不成問題。
可是中小型經紀實在要想辦法,不能過份倚賴股市的交投,估計未來偏低成交的日子,比例上會愈來愈長。一是控制成本,減低市靜燃燒銀紙的速度,一是擴闊產品範圍,股市不動,總有其他產品可以賭。
散戶市場形同雞肋,但正因如此,中小型行倚賴經紀的服務及關係,總有生存的空間,其實散戶的角色頗為重要,否則上市公司的投資關係科,也不會重視股評人。交易所以至政府,應該考慮扶持這些中小型行,不用甚麼金錢利益,只要改善現時的託管制度,將散戶的疑慮降低,讓經紀以服務及收費公平競爭,便十分足夠。讓銀行主導散戶市場,根本是錯誤觀念,招牌夠殺,便談不上甚麼服務質素。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作者目前持有滙豐控股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