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在上周三突然推出新的「任三招」,至今仍是不少投資者及市場人士談論的課題。這次金管局將港元兌換美元的雙向保證設定在7.75至7.85之間,這樣金管局便可在這1000點子內,入市買賣美元,並直接主導銀行結餘了。同時亦取代了過往由多間大銀行透過拆放資金來影響短期息率的情況。至於最終結果及影響如何,要待一段日子才可知曉。
滙豐控股(005)在港元同業市場一向有着頗大的影響力,可是講到投資銀行(InvestmentBank),則好像表現一般,正如在近期英國飲品公司AlliedDomecqPlc的100多億美元收購戰中,不少大型的投資銀行均能從中分到一杯羹,因而令部份歐美投資者抱怨滙控未能在此役中取得一主要的顧問角色(majorroleadvising),好像上周五《華爾街日報》便以「WillHSBCInvestorsBePatientAsItBuildsAnInvestmentBank?」為題,文章中談到,投資者可能已沒有耐性再等滙控慢慢地建立其投資銀行部門。同時指出,這可能是近期滙控股價偏軟之原因。
事緣滙控在過去兩年,大約已花了4.5億美元,來建立投資銀行部門,可是直至目前為止,滙控雖然是全英國最大的銀行,及全球市值第3大的銀行集團,但根據Dealogic研究公司的排名,滙控的投資銀行竟然入不了10大,這與滙控的龐大體積有點不配。此外,以滙控近年的發展情況來看,好像仍未能與美國的大型銀行集團,如Citigroup等爭雄。
勝負下月底揭盅
筆者感到這評論頗為有趣,這些歐美刊物的財經分析,以近期滙控的投資銀行及其他方面之進展,未及其他國際超級大金融集團,來指出這可能是令滙控股價偏軟之原因。
相對本港,近日則有一些評論指滙控股價偏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某大「發輪商」,發行了數十億份滙控輪,並因該輪的行使價與滙控股價頗為接近,因而進一步推測會否是基於此因素,促使某些「神秘力量」力壓大笨象。
在這個「三『四』一」(即4441)事件中,筆者隱隱約約好像感到兩股勢力正在對撼,某一方可能正借助paper的力量,與另一方惡鬥,其內裏情況,可能不下於《星戰前傳Ⅲ》般激烈。至於「黑帝」能否勝出,便要待6個28日上映才有結果。
附圖是全球3大市值銀行股Citigroup、BankOfAmerica及滙控在過去1年的走勢,圖中可見滙控的股價表現由早前處於領先地位,逐步放緩,並已被BankofAmerica超前,相信稍後Citigroup有機會逼近滙控,若滙控的股價進一步回落,屆時筆者可能由Citigroup獲利並換馬至滙控。
最後,上周五滙控的交投量跌至10大成交的第5位,這往往是港股大波幅的前奏。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