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腸癌是本港繼肺癌後第二種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三千三百宗,死亡人數達一千多人。有醫生指出,年齡愈大患大腸癌的機會愈高,但只要定期檢查,即可及早預防,其中每年透過大便隱血測試,可以降低患上此病而導致的死亡率達一成四至三成七。 記者:黎國剛
因應本港市民檢查大腸癌的情況並不普遍,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早前針對一百一十多名參與健康教育講座的市民進行研究,以找出可以鼓勵市民定期檢查的方法。
研究於今年四月在國際醫學期刊《歐洲防癌雜誌》上發表,結果發現九成五市民參與講座後,能夠完成大便隱血測試檢查;這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平均只有約兩成普通非高危市民曾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反映舉行健康教育對推動市民進行大腸癌檢查非常重要。
多由息肉發展而成
研究結果又顯示,這些接受大便隱血測試的市民中,八名市民呈陽性結果,其中七人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結果有兩人確診為早期大腸癌,另一人的大腸內則有息肉,並在接受大腸鏡檢查時已切除。
負責調查的港大腸胃及肝臟科副教授王振宇稱,患大腸癌的機會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年齡在五十歲以上、高脂肪、低纖維、少蔬果的飲食習慣,以及曾有家人患上大腸癌等,均屬病發的高危因素。他又解釋稱,大部份大腸癌是由大腸內的息肉發展而成,若能及早發現並將之切除,即可預防大腸癌的出現。
50歲後應定期檢查
王振宇強調,大便隱血測試是其中一種獲廣泛使用的大腸癌檢驗技術。有外國研究顯示,每年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可以降低死亡率達一成四至三成七。
他建議市民,尤其踏入五十歲,應該每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每五年進行一次鋇劑灌腸造影及左結腸鏡檢查;又或每十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