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人父母甚艱難,要成為今日子女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就更艱難。一項調查發現,近半青少年認為自己的父母具有節儉的美德,但部份人卻認為父母不應過於節儉,希望父母可多給零用錢。調查機構認為,這反映時下青少年以消費者心態對待父母,只要求父母事事遷就自己,缺乏自我反省。 記者:陳倩雯
法住出版社刊物《性情文化》在今年三至四月訪問了一千七百三十九名本港中一至中五的學生,發現四成八受訪者認為自己的父母具有節儉的美德,不會亂花錢或亂買東西。不過,也有人因為父母所給的零用錢太少,才認為父母節儉,並希望父母不要那麼節儉。最多受訪者每月的零用錢在三百元以下,佔四成;而最多人期望每月零用錢可有三百至五百元,佔四分一。
除節儉外,四成二人認為父母樂觀;四成則認為父母仁慈。但有不少人期望自己的父母更加樂觀及仁慈,好在他們「成績不好的時候從不失望」;或「我做錯事,不會罵我」和「不對我那麼兇」。
希望一起看電影郊遊
調查又發現不少青少年期望跟父母進行動態及有趣味的活動,希望跟父母看電影及郊遊的人分別有三成九及兩成二,但現實中只有一成二及百分之九人這樣做。近兩成人希望跟父母打麻雀,但實際有進行的只有一成一人。不過,並非所有青少年都愛跟父母在一起,甚至有百分之八人希望不用跟父母談話。
負責調查的法住文化中心主任陳可勇分析,調查結果反映青少年過份自我中心,只要求父母遷就,沒有反省自己的責任。他認為要改變此情況,青少年應多自我反省;父母就應多跟子女參與非以消費或享樂主導的活動,避免子女繼續受到有關文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