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美缺乏理據要求人民幣升值 - 何洋

蘋論:美缺乏理據要求人民幣升值 - 何洋

八○年代由於美國對日本的經常帳出現巨大逆差,加上美國認為日本在大量出口之餘卻在國內實施種種貿易保護措施,並人為地壓低日圓滙價,美國國內要求制裁日本進口的聲音遂日益壯大。
為避免一觸即發的貿易戰,日本政府最終同意和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發達工業國在一九八五年九月簽署那有名的「廣場協議」(PlazaAccord)。該協議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希望透過日圓兌美元大幅升值,解決雙邊貿易不平衡的問題。可兩國間的貿易平衡並沒因日圓滙價上升而獲徹底解決。
二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取代了當年日本的角色。改革開放以來,同樣藉着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戰略,中國經濟的進展一日千里。中美雙邊的貿易摩擦亦日漸升溫。成就這摩擦的原因亦一如過往,緣於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日益擴大。美國內要求限制中國貨進口,要求中國解除貿易保護壁壘,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聲音亦同樣響亮。
這裏要特別指出的是,假若當年美國要求日圓升值的一個理由,是日本的貿易策略令美貨無法打入該國市場,因此只能靠日圓升值令日本對美出口下降,才能改變雙邊貿易不平衡的關係,這想法卻明顯地對中國不適用。
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明顯地比日本高,從一九七○至二○○○年期間,日本外貿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從未超出百分之二十一。相反,打從七八年起,中國外貿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上升,到二○○○年已高達百分之四十八。光是從進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看,情況亦一樣。在二○○三年,該份額在日本約為百分之十,在中國則高達百分之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