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套息活動港元轉弱關鍵

理財智慧:套息活動港元轉弱關鍵

對於市民而言,金管局的新聯繫滙率安排有一個難以理解的問題,就是為何措施推出以後,港元立刻由強勢轉變成弱勢,而銀行體系的結餘,又為何大幅下跌,單日之內會有31億多元流走?之後三數日,銀行又為何紛紛加息,令到香港與美國息差收窄?這種快速的變化,令到市場感到驚訝!
金管局所推出的強勢兌換保證,是不希望港元滙價太強,偏離7.8的中心滙率太遠。按照有關安排,銀行可以用1美元換取7.75港元,只要有外幣在手,便可以增加港元的供應。結果因為貨幣供應增加,所以港元滙價會偏軟,回復在7.75兌換保證以上範圍波動。

升值風險受限制

那麼為何兌換保證推出之後,港元立刻由強勢變成弱勢?由7.8以下的滙率跳升至7.8以上?原來中間欠缺了解釋利率套戥的活動。
在雙向保證推出之前,美息在倫敦銀行同業隔夜拆息約為3厘,而香港只是1厘半左右,這表示了兩地息差有1.5厘。按照聯繫滙率的機制,只要滙率夠穩定,便以借港元買美金,收取1.5厘的息差,而這種套戥安排是風險較低的。問題是,借港元要通過現貨滙率,而借來的港元,將來是要償還的(以將來滙率計算)。如果在套戥活動完結之時,港元大幅升值,這個息差回報將未必能補償港元滙價上升的損失,特別是之前並沒有港元強勢的兌換保證,所以從事套戥活動的人對此並不熱衷。
但當加入了強勢保證之後,套戥者便知道,最壞情況港元也只會升至7.75的水平,那麼升值的風險便得到限制,那1厘半的息差套戥變得可行,結果資金便流出港元體系進行套息,使到港美兩地息差立即收窄。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