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病人愈多撥款反而愈來愈少? - 盧峯

蘋論:病人愈多撥款反而愈來愈少? - 盧峯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的官員最近一再強調,政府長遠不會再注資解決醫管局的財赤問題,並表示應找尋其他方法包括增加收費、促使病人轉用私人醫療服務、鼓勵市民購買醫療保險及引入新醫療融資方案等解決問題,我們認為,增加收費或鼓勵市民轉用私人醫療服務無疑是減輕醫管局財赤、減輕公營醫療體系壓力的方法之一,但在社會尚未就醫療融資方案達成共識前,在醫療保險尚未普及以前,醫療服務的開支、醫管局的財赤仍應由政府注資解決、仍應由庫房撥款支援。
首先,醫管局近幾年的財赤及未來幾年的財赤並不是因為醫管局突然大幅擴充服務或增加開支,而是因為政府削減醫療開支加上人口老化所致,要知道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比很多發達國家都要快;隨着人口老化,社會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不斷上升,偏偏政府在過去幾年面對財赤,必須減低開支,結果醫管局便陷於服務需求不斷增加而撥款則減少的困局,故出現財政赤字可說是正常不過的。
由於人口老化在未來幾年不會減慢而只會加速,公營醫療服務的壓力將會愈來愈大,醫管局的赤字也將會愈來愈嚴重;為了避免公營醫療服務的質素大幅轉壞、為了避免病人因不合理的長期輪候而受害,特區政府應改變過去幾年凍結及削減醫療開支的做法,改為按人口增長及人口老化的速度增撥資源予醫管局及公營醫療體系,以維持它的服務質素。事實上近期已有愈來愈多市民、病人及病人家屬投訴公立醫院服務輪候時間過長及不合理,若果政府還不作回應、還繼續減少投放在公營醫療體系的資源,那將有病人因輪候過長而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特區政府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況嗎?
當然,政府的資源不是無限的,故不可能單單考慮醫療服務的需要,可是政府調撥資源是應該與社會的需求相關的。學生人數年年下跌,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開支卻有增無減,甚至在嚴重財赤下也毫不手軟的增加教育開支;另一方面病人數目正隨着人口老化而上升,政府花在醫療上的開支卻逐年減少,像這種資源跟社會需求不協調甚至錯配的現象,政府不是該好好檢討、不是該重新考慮政府開支的分配比例及優先秩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