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流走,今日銀行開始加息,但相信對樓市不會有影響,過去兩三天,傳媒報道樓價應聲下跌5%至10%,那只是個別單位,個別沒有持貨能力的炒家所為。對整體樓市,我仍然是信心十足,因為港美息差如此之闊,相信最無知的人也會預先做好準備,準備港元隨時會上升,只有極少部份打算短炒同時持有大量單位的炒家才會去到盡,沒有做任何加息的準備。一般供樓自住的人,最多只是每月多付一點錢,少飲幾次茶罷了,不會應付不來,只要應付得來,就沒有削價求售的必要。截止2005年5月22日止的中原城市指數,又一次創出2003年以來的新高。
新樓方面,發展商知道港府已經走回高地價政策,勾地困難,無地可投,農地變住宅地更難,政府對補地價的要求簡直是可以買一幅新的土地,補地價的價格非常高,除了高地價政策外,另一個原因是近來「官商勾結」的口號太響,當市民在高叫反對「官商勾結」時,當官的哪裏敢低價讓地產發展商將農地變住宅地?如果這麼做,瓜田李下,一定會被人指為「官商勾結」。為了不想戴「官商勾結」這頂帽子,官員就漫天開價,反正補不成價,做不成生意是沒有扣分的。
這幾天有關某一個高貴樓盤的「天價」事件鬧個沸騰騰,矛頭已不單是針對哪一個「天價」單位,而是整個賣樓的方法。
很久以前,發展商賣樓,有分內部認購及公開發售,內部認購只賣給員工、友好、有生意來往的商家,因為那時候,樓價是瘋狂飛升的時候,只要能在內部認購買個單位,到公開發售時放出來,馬上就有錢賺,所以內部認購也等於「明益自己友」。那時候,沒有人投訴內部認購的方法,因為那批人都是得益者。但是,今日通過內部認購買樓已不是包賺錢的遊戲,隨時會虧大錢,今日內部認購已經變成發展商試探市場反應的工具,若內部認購反應不好,公開發售時可能大減價,那些內部認購的買家就會虧本。
曾淵滄
城市大學MBA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