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廬山圖》的製作過程,黃天才寫了篇長文刊載在《大成雜志》第112期上,報道詳確生動,不贅。為了要寫這幅巨製,大千託黃天才去日本訂製一幅寬一公尺八十,長十公尺的大絹一整幅。大絹織成後又送去畫材店去「上礬」,絹送到台北後已是一九七九年的暮春。同時大千更在摩耶精舍大興土木,製作一張七尺多寬,三丈多長的大畫集為製作《廬山圖》巨幅之用。到了一九八一年的七月七日,陰曆是六月六日小暑之日,廬山是避暑之地,特饒意義。開筆之日,大千邀約了「四健會」的三張一王裏的張岳公(羣)、張漢卿(學良)和王新衡三位來摩耶精舍去觀賞他的開筆大典。
王新衡事後追記此事,說大千當天只用大水盆盛了墨汁,在先用清水敷潤過的畫絹上緩緩潑去,再以大帚筆破墨勾畫淡淡的一幅大輪廊而已。至於潑上石青、石綠,那是開筆後一個月以後才動手的。
樂恕人兄在《大成雜志》113期上發表了《<廬山圖>及其題畫詩》一文,記錄了大千繪製《廬山圖》的過程:
早晚精神好時,一連畫上幾幅小畫之後,又扶杖到那所大畫室的大畫桌旁去,時時縱目全幅畫稿,審視何處何方,安排度量後,再來下筆畫去。每每深宵人靜後,他由家人、護士小姐在旁侍從着,遞水盤、換畫筆,或站立,或坐下,聚精會神地畫他的空前巨製《廬山圖》。
根據黃天才的記載:
去年四月間,我曾回台北一行,到摩耶精舍拜見老人,當時摩耶精舍正準備接待摩納哥國王及王妃蒞臨參觀,所以大千特地在大畫上趕了幾天工,已經弄得頗具眉目,大千帶我到畫室觀賞,但見畫布上一片鬱綠,雲霧氤氳,山嵐縹緲,真是氣象萬千,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