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難逃罪責

《新聞周刊》難逃罪責

即使美軍真的有污衊回教《可蘭經》,美國《新聞周刊》也絕對不清白。更何況今次根本子虛烏有,挑釁起阿富汗反美騷亂釀成死傷,《新聞周刊》已沾滿鮮血水洗不清。

廖建明
本報駐美國政治專欄作者

如果有回教徒侮辱基督/天主教把《聖經》沖入廁所,西方傳媒不會熱衷報道。但美國人假如對回教徒有甚麼稍為不禮貌之舉,則肯定會受到顯微鏡式的注視。這就是把反美奉為最高指導原則,西方左翼自由派傳媒的立場:萬惡美為首。
有既定前設做新聞,自然客觀公正有限。《新聞周刊》貴為美國傳媒建制重鎮,毫不意外逃不掉左翼自由派的眼光看事物。一聽見對美國不利的消息,懷疑警覺大為放鬆,先天性地渴望為真,於是容易過關。換轉是利好美國的消息,往往受諸多挑剔,過五關斬六將也未必見報。
美國左翼自由派傳媒最近銳氣大挫,弄虛作假不斷。先有《紐約時報》偏袒黑人記者布萊爾(JasonBlair),讓他編造數十篇報道,東窗事發前大家視若無睹。CBS主播丹拉瑟(DanRather)一心想拉小布殊下馬,於是輕易相信揑造的證據,指小布殊當年運用特權逃兵役。這些都是左派的通病,優待黑人用次一等的標準量度他們,其實就是害他們;至於小布殊,左派還聲稱今次的證據儘管未必真確,但他逃兵役是肯定的了!
《新聞周刊》只是重蹈覆轍,給反美情緒掩蓋了較佳判斷。就以今次闖禍的記者伊西科夫(MichaelIsikoff)來說,他最近的代表作是報道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美軍在阿布哈里卜監獄對待一些囚犯的手法固然不光彩,但絕對不是如左派傳媒般,渲染為比恐怖分子更邪惡的事。畢竟,最先揭發並調查事件的,不是傳媒而是軍方本身,違紀軍人也受罰。你何時聽過塔利班或阿蓋德審訊自己犯事的士兵?把美軍虐囚描繪為十惡不赦,把美國與恐怖分子相提並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正是左派傳媒的慣用伎倆。

伊西科夫的虐囚報道曾獲獎,由如此一位道德氣燄高漲的記者來處理今次污衊《可蘭經》傳言,不先入為主判美軍有罪才怪。事到如今,伊西科夫還說絕對沒有新聞水平失誤之處,謂國防部沒有一早否認指控,他會繼續追查這個充滿疑點的事件。《新聞周刊》總編輯惠特克(MarkWhitaker)也為下屬辯護,指記者在報道敏感故事時,要依賴官方有否及如何否認,即假設官方否認幾乎等同確認。惠特克說:「所有人在採訪過程中都專業行事,伊西科夫具備消息來源……我們按本子辦事。」
《新聞周刊》透露,今次的消息來源是一位匿名高官。事發後,這位線人非但沒有設法協助記者舉證,反而打退堂鼓表示自己不能再那麼肯定當初的說話,《新聞周刊》迫於無奈收回報道。
據我對左翼自由派的認識(我自己誤入歧途曾是一員),我推測他們很快便會推出陰謀論來化被動為主動,堅持美軍污衊《可蘭經》千真萬確,只是那位匿名高官受盡政府打壓,無法不食言自保。陰謀論好使好用,讓左派躲在自己建構的虛幻世界,繼續享受那份虛妄的道德優越感。

《新聞周刊》一段錯誤消息代價很大:讀了報道去參加反美示威的回教徒有死有傷;美國形象再受打擊;傳媒公信力受損。當然,只要可以滅美國威風,死幾個人和打擊一下傳媒,對左派而言沒甚麼大不了。革命始終不是請客吃飯。
美國政府無辜受辱,多位官員異口同聲不平鳴。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說:「一篇由始至終毫無根據的文章,引致包括損失生命的巨大傷害,這的確駭人。」他強調,雖然報道缺乏真實的消息來源和其他佐證,但雜誌照樣刊登如此具嚴重後果的東西。國防部發言人表示,《新聞周刊》躲在匿名消息來源之後,連他們也承認站不住腳。白宮發言人總結道:受損的不只是美國在海外的形象,還肯定損害傳媒公信力,以及《新聞周刊》本身。有國會議員甚至認為,《新聞周刊》此舉非但不幸,更是犯罪。
引用匿名消息是傳媒慣例,保護消息來源更是新聞工作者天職。如何平衡新聞自由與其他權利和自由,我沒有天書。但我知道,我身為傳媒人而在此事贊同政府的批評,新聞自由再不能只是口號式的偉大理念,必須有扎根於現實的內容。否則,新聞自由只會淪為像左派傳媒作惡的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