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難隨台灣搭橋

香港難隨台灣搭橋

毛孟靜

說香港要向連、宋的大陸行學習,看幾時也上演京港搭橋,是一廂情願以至天真的想法。因為對北京來說,台灣跟香港的最大分別,是台灣未在控制以內,香港就已在掌握之中。台灣尚是「客人」,對客人寬;香港好算「家人」,對家人嚴。人之常情。
香港這個家,老早在一國兩制之下,兩制之下仍容不得普選特首。沒有選票在手,香港人都不是參與者,只是旁觀者,眼睜睜看曾蔭權這個耶教徒前腳浴佛去,後腳就已抵北京跟胡錦濤熱烈握手。有評論道,見曾「笑得眼睛都變小了。」
那幕握手維時足足十一秒。一般人握手,一般一觸即「放」,稍示老相識的熱情,或會雙握搖曳五秒。雙倍這個時間,就是一個訊息。這個熱烈至親暱的動作展覽一份清晰的曖昧,那就是,儘管曾蔭權仍未宣布參選特首,中央對他是這個──套用黨的述語──予以支持。
那個欽點味道,直如排山倒海。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許多香港人只看得無言可對。一錘定音,一握定局,事情就是這樣了,這是北京的意思,香港就別多生枝節了。

對台灣來訪的客人,卻是要留點空間給枝節的。只是沒料到宋楚瑜會不知好歹得公開重複提到「中華民國」這個名號,待主人家明顯流露不悅,他才懂得收斂。這一筆倒也說明,宋楚瑜出發前並無收到北京對他姿勢上以及口舌上的限制條件。只要大家面子上好看,底下是甚麼一回事,彼此心知肚明就好。是宋氏自己不甘繼連戰之後的狗尾續貂角色,以為施展渾身解數,落力演出,可惜就過了火位,破壞了這場搭橋之旅中,心照不宣的演出條件。
台灣的搭橋成效,頗見麻麻。回看香港的溝通之行,有香港區議會訪京團滙報說,統戰部長劉延東向本地民主派開了大聲清楚的溝通條件:必須愛國愛港、擁護《基本法》、支持一國兩制,以及不要勾結外國勢力。

這四項條件,都不可能套諸台灣。《基本法》與一國兩制固然不適用,但叫台灣人愛國愛台,怕有反效果。他們的國,會是中華民國,他們愛台之情,從來溢於言表,不用外人提醒。叫台灣人不要勾結外國勢力,就更加刺激,着台北放棄與美、日友好,實屬匪夷所思。
這四項條件,同樣很難結結實實地套諸香港,因為內容情重於理,流於口號式的虛無。民主派中人常說,我們愛國但不愛黨,愛港所以不愛欽點。根據邏輯,這些人仍屬愛國愛港。但這一套邏輯並非北京的一套,上面以情感分界,再進行篩選剔除。
支持一國兩制,但只要事事聲明一國先行,誰都要噤聲。擁護《基本法》,但這部小憲法接二連三受到人大釋法的衝擊,香港人也無權要求人大承諾不會隨意再釋法。而「不要勾結外國勢力」云,每聽都有新鮮感。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很難避得過外國勢力,也不知「勾結」的定義。當然,「不要勾結外國勢力」的歇後語,是「推翻中央政府」。
就令人聯想當年二十三條中有關顛覆一類條文。真是,怎樣推翻呢?像當年曾有民主黨人說的,難道「上飛鵝山打游擊嗎?」時至今日,若北京仍真心視香港為「顛覆基地」,實屬不幸,也太「看得起」香港人了。
卻是,另一方面,中央也「看不起」香港人。這番看不起,卻與侮蔑無關,而是感情上愛護有加,意見上卻不予尊重。就像對家人,尤其是對家人中的小孩。
這裏高估一點,那兒低估一些,鬆點緊點,京港之間,就這麼過着。任何台灣有識之士看了,都不會覺得是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