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上演星球大戰

特區上演星球大戰

湯家驊 立法會議員及資深大律師、「《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

周二晚上,百忙中抽出時間與太太一起去看《星球大戰前傳Ⅲ》的慈善首映。導演佐治魯卡斯窮三十年精力所完成的《星戰》系列,能成為影迷心目中的經典,除了令人目不暇給的特技,和精采絕倫的配樂之外,劇情中黑武士由正入邪的心路歷程更是扣人心弦。而《星戰》整個系列的結構,亦因為三部前傳而得以圓滿,《前傳Ⅲ》實在是《星戰》迷不可錯過的電影。
影片完結,從虛擬的電影世界回到現實。總覺得片中所描述戰雲密布的星戰國度,跟現今香港的政情有幾分相似。前特首董建華曾經連續兩年於施政報告中,自責未能使政府「以民為重、以民為本」;在離任前的施政報告中,更明言自己「缺乏危機意識和政治意識」,致「影響了政府制訂政策的公信力和管治能力」。這番話給人孤立無援、彷徨無助的感覺。其實,香港特別行政區像《星戰》世界般由治入亂,在管治上出現多年困境,輔助董建華施政的行政會議絕對責無旁貸。

長久以來,行政會議是香港政府最高層的顧問及諮詢架構,其基本工作,是輔助政府首長制訂政策和提高管治質素。港英時代的行政局是一個真正的顧問及諮詢架構,成員多是社會上的精英或民意領袖,專責搜集社會上不同的聲音和意見。
回歸後,董先生並沒有大肆改革行會的運作或制度,而在運作上,亦一直堅持沿用集體負責制和保密制這兩大原則。此兩大原則的設立,原是希望行會成員能暢所欲言,可以在毫無顧忌的情況下向首長提供意見,特別是相反的意見。可惜,董先生用人唯親,議而不決,行會根本形同虛設。
從過去八年的施政成效來看,行會的運作實在說不上成功。管治上的紛亂,加上政府多項左搖右擺的政策,使社會持續分化,令持不同政見的有識之士望行會而卻步。在不能廣招賢能,聽取不同意見的情況下,行會的困獸鬥日益嚴重。到了後董時代,更盛傳行會中有多名成員有染指特首之心,形成不同派系,使特區管治更無法改善,令董先生更孤立無援,面對紛亂而無力回天的局面。

雖然,過往時有「知情人士」不遵從集體負責和保密制而向外發放消息,但外界始終未能得知行會所提供之意見的質素如何。但從運作結果來看,明顯地,行會不能有效擔當最高顧問及諮詢架構的角色。時至今日,董先生已經離去,一個任期為兩年的特首選舉即將舉行,這亦意味着一個為期兩年的看守政府即將上場。同時,這亦等同於○七年的特首選舉工程已展開。可以預期各方人馬均會整裝待發,為○七年選舉部署,為期兩年的「星戰」已戰雲密布。
姑勿論本年七月將由何人當選,當選後均要面對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新行政長官如何重新探討行會在特區管治架構上的定位和角色,使行會的運作達到有效諮詢架構的水平,甚至令行會提升為醞釀政策的溫床。

在已決定現時行會非官方成員全部留任的前提下,新特首必須考慮如何將行會改革成一個更具民意代表性的參政架構、給予各政黨代表一個公開討論及制訂政策的平台、改善行政立法關係及管治質素。在實際決策方面,新特首可增加非官守行會成員人數,將其官守「內閣」縮小為一個核心的領導層。一般政策可先由行會公開討論及建議,增加運作透明度,和讓社會參與政策的醞釀過程,然後再由特首及其內閣拍板推行,以確保每項政策都有一定的政黨及社會支持,對推動政策有一定幫助。
改組行會是新任特首的首項重大挑戰,會為政府改善整體管治質素奠下關鍵的基石,帶領香港社會「由亂入治」,為樹立一個開放、以民為本的政府邁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