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港股面對兩座大山

陸叔理財:港股面對兩座大山

早前我曾在本專欄指出,5月份港股走勢會較為偏淡,勢估不到「開口即中」。不過,今次港股的調整浪似乎來得有點突然。
「突然」,並非在於溫總對人民幣不升值的強硬言論,因為這早已是市場所預期的結果,原因是早前美國貿赤數據遠低於市場預期,對華的貿易逆差亦非想像般嚴重,人民幣迫切升值的理據已不攻自破,再加上中央政府仍以國內金融體制尚未完善作藉口,人民幣短期內不升值,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然,今次港股出調整,某程度上是淡友刻意借人民幣升值淡化來推低大市。但值得留意的是,今次跌市中,不像過去般在相對較低的成交額下出現,成交額明顯較早前的跌市為大,明顯地,今次是有些「實質」的沽盤出籠了。

對沖基金狂沽貨

究其原因,第一就是對沖基金投資其他市場損手,需要在其他已獲利的市場沽貨套利,以應付可能出現的贖回潮。日前在本欄提及的通用汽車事件,相信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而近年對沖基金最主要的戰場,相信是在美元及商品期貨(當中尤以期油最為重要)。
早前我已跟大家分析過,國際原油價格為何會持續高企?原因並不是原油庫存量不足,而是煉油設備出現「樽頸」,令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油價才持續高企。同樣地,市場預期美國貿赤龐大,弱美元的大趨勢仍然難改。在此客觀情況下,大部份對沖基金都會以沽空美元及持有原油及商品期貨的長倉為投資策略,以套取豐厚利潤。可惜,近來此「預期」的情況卻有所改變。
油價回落及美元轉強,令不少對沖基金損手,因而需要在其他投資市場止賺套利。由於早前港股累積了頗大的升幅,現階段在對沖基金「要錢唔要貨」的情況下,港股自然面對不少沽售壓力。

國企盈利恐縮減

第二,雖然目前國家統計局公布國內4月份的GDP上升1.8%,較3月份下降3個百分點,國內通脹問題似乎受控,不過,PPI卻仍然保持升勢,主因是國內的固定資產投資及出口增長速度驚人,因而刺激了對原材料的需求,令生產成本不斷上漲。CPI及PPI出現了背馳,反映了一個現象,就是企業們仍然未敢將生產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換來的卻是邊際利潤有機會進一步縮減,對企業盈利無疑是有負面影響。
一些傳統的基金經理表示,他們擔心國企長遠的盈利表現會受上述因素所左右,國企的吸引力會大大減低。故此,這正好解釋了為何近日國企股表現為何如斯差強人意。
短期而言,國企可能仍需整固。不過,個別遭對沖基金洗倉的優質股則不妨伺機吸納,因為這些股份基本因素本身沒有改變,只是外在因素拖累它們下跌而已。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