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路邊野菇不要採,更不要吃。兩名市民在元朗牛潭尾村的荒田內採摘野菇進食後中毒,出現屙嘔、暈眩及心悸等症狀,需留院治療。近年市民吃菇類中毒個案不斷上升,○二年至今已有三十九宗個案,衞生署提醒市民切勿採摘野菇,有中醫指出外表愈美麗的野菇毒性愈高。 記者:梁洵瑜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昨日表示,兩名五十八歲男女於上周六在元朗牛潭尾村的荒廢田野採摘野生菇類,回家後以豬肉共炒,兩人吃後兩小時,即出現肚痛、惡心、嘔吐、肚瀉、頭暈、出汗及心悸病徵,進入北區醫院治療,翌日出院,現已康復。
該中心發言人稱,正在化驗有關野菇樣本,暫未確定野菇的品種,但已通知該村村民不應採摘荒廢田野的野菇,也切勿在公園及郊野採摘野生菇類進食,因為市民難於辨別該些菇類是否適宜食用,而吃菇類引致的食物中毒一般為急性,只能採用輔助性治療。
顏色愈美麗毒性愈高
近年市民因吃菇類食品中毒個案不斷上升,由○二年只有三宗,到○三年躍升至十一宗,去年更多達二十二宗,今年截至昨日也有三宗,即三年多以來共有三十九宗中毒事件,其中四宗是市民採摘野菇吃後中毒所致。
市民近年興起吃菇類,指部份菇類具抗氧功效。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說,菇類屬菌類食品,雖然部份類別或具抗氧效能,但市民未必懂得分辨,中醫一向不建議在野生採摘進食,因為難以確定在郊野生長的野菇是否含有毒性,而野生菇類的外表及顏色愈美麗,毒性可能愈高,毒性一般會影響腸胃、中樞神經,甚至呼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