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樓求售 常用五招

新樓求售 常用五招

為求售樓,發展商費盡心思,促銷手法無所不用其極,以下常見的招式。

招數一:名人效應 營造氣氛

樓盤出售前,發展商安排知名人士,如藝人、資深炒家,甚至社交界名人率先入市,聲稱大手購入單位。示範單位開放後,又安排明星名人到場睇樓及接受訪問,製造名人、明星效應,做媒吸引市民跟風入市。而發展商一般會提供優惠條款,例如特長成交期及折扣,給名人或明星買家,甚至代安排轉售。

招數二:沒有價單 一味靠估

以內購形式出售新盤,因政府沒有規定要公布售價,買家到場揀樓,不會有價單,只能洽購,寫下所想購買單位,逐一向發展商問價,無法取得更多單位售價作參考。內購前,發展商只會公布某些層數單位的參考呎價,由買家估計所購單位的價錢。最後買家可能以更高的價錢,購入低層單位。

招數三:安排派貨 炒家先買

樓盤首輪認購前,發展商會指示代理,自行組合「買家」「圈貨」,當開售時,因應代理組合的買家數量,派貨出售,派出的單位會即時獲認購,營造熱鬧的賣樓氣氛。發展商又會先讓炒家,全層大手購入單位,令樓盤有更熾熱的炒賣氣氛。發展商也常聚集買家及代理在一個細小場地內,營造搶貨氣氛,迫買家在短時間內作出入市決定。

招數四:天價成交 製造錯覺

近年新盤多設特色單位,如複式、頂層連天台、連花園及相連單位,發展商大肆宣傳此類單位,吹捧單位的罕有性,並定出超高價。當樓盤錄得個別天價成交後,再推出的普通標準單位,定價便有平一大截的感覺,但實際造價可能相對同區市價更高。

招數五:基金入市 大肆吹捧

發展商不時聲言樓盤獲基金大手掃貨或洽購,又聲稱基金來自東南亞、歐洲、甚至中東,以顯身價,令市場認為樓盤獲追捧,貨源大減,有升值潛力。但交易或洽購是否屬實,則不得而知。曾有樓盤公布全幢售予基金,一年後又宣布交易告吹,再分拆單位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