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倉卒改革人民幣滙率有害無益 - 盧峯

蘋論:倉卒改革人民幣滙率有害無益 - 盧峯

由於外界特別是美國方面要求中國改革人民幣滙率機制、調升人民幣滙率的壓力愈來愈大,加上市場有關人民幣即將升值的消息愈傳愈盛,甚至引發金融市場波動,中國財金官員最近幾天一再公開發言,表示人民幣滙率改革的步伐將由中國內部的因素及需要決定,中國總理溫家寶先生前天更清楚表明,「如果條件不具備,即使外界施加巨大壓力,我們也不會貿然行事。」
這些言論能否「救火」、能否令熾熱的炒風稍為收斂、能否紓緩外國的壓力仍是未知之數,但我們認為中國政府的確沒有理由在條件不具備、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改動人民幣滙率機制,因為任何倉卒的改動只會為中國以至全球經濟帶來震盪及不穩定,甚至令全球金融市場再次陷入危機中。
事實上改革滙率機制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不僅是滙率高低的問題,而是涉及整體經濟運作的重大課題,即使是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也常常在滙率改革上弄的焦頭爛額。
例如英國在八十年代末為了進一步與歐洲經濟接軌、為了實現貨幣一體化的目標,便毅然決定讓英鎊加入歐洲滙率機制(ExchangeRateMechanism),把英鎊跟德國馬克掛鈎,保證英鎊滙價不會偏離馬克的滙價;也由於英鎊與馬克掛鈎,英國的利率政策便需要跟德國一致,當德國加息時,英國也需要跟隨。

到九十年代初,統一後的德國因通脹上升而不斷加息,同一時期英國經濟卻陷於衰退,極需要政府減息以刺激經濟,偏偏在歐洲滙率機制下英國只能跟隨德國一再加息,結果英國經濟自然雪上加霜,企業破產及負資產情況急劇惡化,遂引來外滙大鱷如索羅斯等狙擊英鎊,到九二年九月英國政府在消耗大量外滙儲備後終於宣告「投降」,退出歐洲滙率機制,讓英鎊對馬克及其他歐洲貨幣自由浮動。以英國這樣的成熟經濟體、以英國政府多年的金融市場經驗也在滙率改革上吃了大虧,付出沉重的代價,中國政府怎能不慎之又慎呢?
除了英國以外,其他國家在貨幣滙率問題上吃大虧的例子也多不勝數。八十年代中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被迫讓日圓大幅升值,因而催生了驚人的投資及房地產泡沫,日本皇宮所在的一幅土地的地價甚至比整個加州的土地價值更高;然而不出幾年當泡沫爆破後,日本經濟便陷入長期的衰退以至通縮中,直到現在仍奄奄一息。像這樣的教訓、像這樣的可怕經驗,中國政府能不小心觀察、能不小心研究嗎?
更何況中國經濟雖然經過多年高速發展,但很多環節特別是金融、銀行等依然相當薄弱,應付經濟震盪的能力也相當有限。若果人民幣滙率改革引發像英國、日本所出現的波動及震盪,中國經濟及社會根本難以承受,當中國經濟發展大幅滑坡、中國社會人心惶惶時,對中國人民固然是壞事,對亞太區經濟及全球經濟也將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