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君行
民主動力執委
在群情洶湧的氣氛中,東區海底隧道維持五月一日加費的決定。這決定肯定有損公眾利益,影響交通運輸、營商環境及經濟民生。難得一見的是,由政府高官、到各黨各派,以至市民大眾都眾口一詞,對加價齊聲討伐及大加鞭撻。
但反對歸反對,加價決定依舊。即使政府惺惺作態,運輸界聲嘶力竭,各大政團請願抗議,在利潤為先的前提下,東隧作為一間私營機構,加價是「理性」的決定,其他的利益團體及社會人士又可以如何呢?
面對類似東隧的專營機構,除了政府有權提出反對及仲裁外,加價與否的決定由企業股東及領導層作出,消費者當然可以不同意,並透過集體不使用東隧還擊,以懲罰「無商業道德」的企業。但擁有壟斷性質的東隧,由於缺乏競爭及選擇,消費者惟有逆來順受,只能被迫多繳隧道費,又或選擇較擠迫的紅磡海底隧道。
不過,誰來捍衞公眾利益?儘管代表公眾的政府高官都認為「無能為力」,連擁有行使權力的政府都無法監管,市民可以怎樣?對於一些壟斷並涉及公眾利益的公共事業,政府過去不斷強調私營機構參與的優點,如何發揮市場的效能、怎樣提高經濟及配置效率、多麼合乎成本效益、怎麼比公營機構更靈活及彈性;卻原來都是名過其實的空話和假話。
說穿了,東隧正是私營企業參與的反證,反映公共資產「私有化」、「私營化」及「市場化」的弊病,最後猶如脫韁野馬,能放不能收,置公眾利益於不顧。
過去香港社會一直信奉自由市場,深信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運作中,以私營企業為主導,各自以「私利」為出發點,追求利益和財富,才是整個社會進步的根本和原動力。這未經審慎思考及驗證的政經信仰或迷思,竟然成為香港長久以來「官、商、民」的共識。
於是,「大市場、小政府」成為主流,政府以至大眾毫無批判地接受市場為萬應靈丹,解決一切公共政策問題的良方,並大肆抨擊政府部門的效績及表現,誇大公營機構的官僚作風,由「政府全能」的一極端,走向「市場萬能」的另一極端。
可惜,失效的自由市場,終於在東隧加價一役中得以引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