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愈早醫愈易好

急性心肌梗塞愈早醫愈易好

【本報訊】心血管疾病是本港的第二號殺手,單在○三年因急性心肌梗塞入院或死亡人數高達五千五百多人,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心臟介入治療中心總監梁偉宣昨日在記者會中指出,在發現急性心肌梗塞病徵時,盡早送院求診是治療的關鍵,愈早進行治療、死亡的風險愈低。
梁偉宣說,根據本港急性心肌梗塞登記冊的數字顯示,有兩成二患者在送抵醫院前死亡,即每五名患者中,有一人在送抵醫院前已不治。他又稱,患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發病時,宜於十二小時內進行手術或藥物治療,但愈早送院的病人,康復機會愈大,所以送院時間是治療關鍵,本港超過三分之二病者均在發病四小時內送院。

「通波仔」減復發風險

急性心肌梗塞的成因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堵塞血液進入心肌動脈通道,心肌因得不到所需帶氧血液開始壞死。此病的常見病徵包括胸口中央持續數分鐘不適、雙臂或頸部疼痛、冒出冷汗及頭暈等。現時第一線療法包括藥物治療,或進行「通波仔」手術,減低復發風險。
現年六十一歲的張先生,上月因急性心肌梗塞被緊急送院治療,他昨日憶述發病的情況時說:「覺得心痛、出汗,個人半休克。」其家人見狀急召救護車,將他在四十分鐘內送抵醫院。現已康復的他坦言,出院後已戒除多年的吸煙習慣,平日飲食方面也不再挑吃偏鹹及肥膩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