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從她面上的表情,讓我感覺到,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今年二十六歲的汪明欣,八歲時因視覺神經壞死而失明,兩年前在理工大學工作時,開始試用該校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賀菊方發明的「電子蝙蝠耳」,成功橫過兩條馬路,長遠可以幫助失明人士脫離盲杖。
電子蝙蝠耳由眼鏡、耳筒等多個部份組成,連電池重二百克,可以發出超聲波,利用回聲測量附近物件的距離,根據距離發出不同的聲音,愈接近物件,警示會愈響亮。汪明欣說,練習個多小時後已能熟習系統,但最初曾因為碰到地面小物件而跌倒,而且該裝置有一定重量,長時間使用容易疲倦,令專注力下降,容易跌倒。此外,受手提電話訊號影響,室外使用的效果較好。理大正免費向盲人組織提供有關產品,計劃日後大量生產,售價一千元以下。
十作品得國際獎
理大及香港發明協會上月參與第三十三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及創新技術與產品展覽,其中十個作品獲得獎項,電子蝙蝠耳是得獎作品之一,其他得獎作品包括新的肝癌治療方法、超級省電半導體照明系統等。
其中半導體照明系統,較一般慳電膽節省六至八成電力,在陽光下照射四天,貯存的電量可使用十天,亮燈時亦可同時貯電,壽命為五萬至十萬小時,較慳電膽的三千至八千小時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