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正統觀念 - 李怡

李怡專欄:正統觀念 - 李怡

兩岸關係的突破,仍卡在正統觀念上。
正統觀念,是中國兩千多年專權政治的傳統。在中華民國遷往台灣後,蔣介石與蔣經國政權也一直擁抱這個正統觀念,以「漢賊不兩立」來拒絕國際社會對台北與北京的雙重承認。七一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會員國,決議案並沒有取消中華民國的會員籍,但台北當局卻憤而退出,其後自然是悔之晚矣。
中共當局也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四九年取代了中華民國的正統地位,認為形同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一直以來,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在國際地位未得到大多數國家肯定的情況下,中共政權僅接受在華盛頓設官方聯絡處,與台灣的大使館並存,暫時接受「兩個中國」。到一九七九年與美國建交後,中共在國際社會就再也不接受「兩個中國」,與任何國家建交都要求對方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台灣在民主化以後,基於國際社會向國大勢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傾斜,就放棄了「反攻大陸」與「漢賊不兩立」政策,接受中共政權管治大陸的事實了。也就是說,台灣已自動放棄了繼承中國正統政權的訴求。
隨着兩岸民間關係的發展,台灣與大陸分別成立了官方授權的海基會與海協會。在兩會交流中,中共接受了「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對比過去只強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算是稍有改變。

台灣就在一九九二年八月由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決議,指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中共當局認為『一個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來統一以後,台灣將成為其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台方則認為『一個中國』應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份,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份。」這種承認兩岸均有正統地位的提法,為歷史上、國際上所僅有。
九二年十月底,兩會在香港商談,海基會提議「以口頭方式各自表述」,並提出聲明:「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
海協會未接受海基會的提議,商談因而中止。直至十一月中,海協會致函海基會表示:「貴會通知……,『以口頭方式各自表達』,我會充份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我會口頭表述的要點︰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
兩會有此默契,辜汪會談於是在次年舉行。但實際上兩會的表述仍有區別。海基會的聲明對「一個中國」原則有「雖均」、「但」這些字眼,更強調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因此,它的重點是「各表」。海協會表述的要點就只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只講「一中」,不提「各表」。因此,「九二共識」事實上不僅對「一個中國」的涵義沒有共識,並且對只是「一中」還是包括「各表」也沒有共識。

另外,兩會都講「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意思就是現在還沒有統一。既沒有統一,就是分治。既是分治,而又各自都說自己是中國,那麼邏輯上現實就是兩個中國啦。
但中共政權仍一直擁抱正統,不肯接受兩個中國的現實。今年三月四日,胡錦濤提出「胡四點」,指出:「一九四九年以來,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與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就是兩岸關係的現狀。」
胡算是承認兩岸未統一的現狀了。但仍不能接受「各表」,也就是不能接受中華民國政權的合法性,這主要就是卡在正統觀念上。
東西德的經驗是先要承認「分」,然後才謀求「合」。若不承認「分」,那就沒有對等談判,歷史上強調正統的「合」就非訴諸武力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