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代選舉落幕後,其投票率創新低及出人意表的結果,在台灣傳媒引發很多爭論。立場不同的傳媒對選舉結果有完全迥異的詮釋:立場偏藍的傳媒指超低投票率,令國民代表大會缺乏正當性,亦不能反映民意潮流的變遷;相反,「獨派」傳媒卻以此結果反映「台灣人民唾棄親中政客」為歸結。
立場偏藍的《中國時報》昨天在社論指出,如果將這次選舉結果,拿來作為政黨支持的晴雨表,雖說投票率太低,在判斷上有些差距,但至少民進黨作為第一大黨的位置還是守住了,同時國民黨的人氣也顯著回升了,作為泛藍陣營的主流政黨應不會再被撼動。至於台聯與親民黨的氣勢顯然持續下跌,台聯並沒有影響民進黨的得票,宋楚瑜登陸的氣勢,並未轉化成民眾的支持票。
立場也是偏「藍」的《聯合報》社論指出,國代選舉兩成三的超低投票率,在憲政意義上根本缺乏正當性,在政治層面上,則僅可視為各黨派核心選民的表態,恐難據以論斷政治版圖的變化及民意潮流的變遷。
相反,立場台獨的《自由時報》高度肯定選舉,其「台灣人民唾棄親中政客」社論指出:「雖然同樣贊成修憲複決案,被選民視為比較堅持台灣立場的民進黨,勝過堅持一中、九二共識的國民黨,而同樣反對修憲複決案,堅持正名制憲的台聯,勝過也是堅持一中、九二共識的親民黨。」文章續稱:「這個現象說明,連宋訪中帶着胡錦濤的禮物回台,依舊欺騙不了台灣主流選民,他們『聯共制台』遭到選民唾棄。而此一事實也無異警告,扁胡會的幻想難以獲得多數民眾的支持。」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