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黎國剛報道】中醫診症用藥一般須針對病人的體質,例如同樣患有感冒的「陰虛」及「氣虛」者,所須的治療就有所不同。有中醫藥學教授指出,本港市民多屬「陰虛」體質,沒有因應體質服藥或可延誤治療,令病情惡化,因此建議病人服用中藥時,應由中醫處方。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童瑤指出,最常見的病態體質有八種,包括陰虛、陽虛、氣虛、血虛、陽盛、血瘀、痰濕及氣鬱。她相信,受到本港又濕又熱的環境影響,有病態體質的本港市民多屬於陰虛型,病者會出現消瘦、口乾、心煩、睡眠不足及尿黃等病徵。陽虛體質者則一般體形肥胖,面色淡白,日常怕寒喜暖;氣虛體質者則語聲低微,經常流汗及容易疲倦。
童瑤解釋,體質是指個人的形態結構、新陳代謝及生理機能等特性,一個人是否容易生病,或生病後是否容易痊癒,均與個人體質有關。
她指出,所以中醫治療會出現「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情況,沒有因應個人體質用藥,反而可令病情惡化,「好多市民患上感冒,都會為求方便,去涼茶舖飲劑涼茶或感冒茶就算,但其實唔係個個啱飲。譬如話個病人本身體質屬於平日食量較少、體溫偏低嘅『寒底』,再飲感冒茶或廿四味,可能令病菌鬱結體內,清除唔到,病情就更加難好。」她建議市民應由中醫處方用藥,不要自行胡亂服用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