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沒有卡夫卡? - 鄧達智

春天沒有卡夫卡? - 鄧達智

內地作者李立瑋著作《春天沒有卡夫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9月)從亞洲到歐洲,沿着歷史與文學的脈絡,以圖片及文字介紹歐亞兩地的名城。
春天裏為甚麼沒有卡夫卡?
因為李立瑋在米蘭昆德拉筆下有關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情景吸引下,在春天來到布拉格,卻沒有遇上對卡夫卡──另一個對布拉格精神發生興趣的當地人,而作出這個論斷。寫作人最忌主觀,也最忌太客觀。隨便碰上一兩個當地人,更能有共通話來交談,本來便不容易;再於片時暢談文學家的作品,相信在北京城也難以隨便碰上可以談論中國共產黨文學Icon,魯迅作品的街邊人。但卡夫卡着實成了布拉格的精神,在眾多旅遊書籍、當地城市介紹、圖片引述……林林總總無不以其著作《變形記》、《城堡》,及不斷的日記文字的卡夫卡,作為一種傳奇,作為城標引子。
位於Celetna街角,卡夫卡出生的房子正好鑲上他神經質面容的銅像,那是舊城著名童話色彩濃厚、歌德建築的教堂及廣場一旁,遊客必到處;他的名字、他的文字、他的面容,成了這個城市的代表,在某個程度上比音樂家Dvorak、莫札特或文學家米蘭昆德拉更接近這個城市的精神。
布達佩斯工作告一段落,餘閒幾天,心中有布拉格的,以《仙樂飄飄處處聞》及莫札特故鄉馳名的Salzburg及維也納;都是自己去了無數次的地方,但隨行朋友卻全然陌生都想到此一遊。決定先到布拉格再算……一留三天,都不想走!剛剛從共產政權解放過來的初期,物質十分貧乏的歲月,在下便來過,驚覺這個城市超然幽郁氣質之美。那時有這樣的說法:「沒去過巴黎不算來過歐洲」。從第一眼便迷戀上的布拉格,也是「巴黎以外未來過不算去過歐洲」的城市(事實還有翡冷翠、威尼斯、馬德里……)。
當今令我感動是歷史浪淘盡的布拉格,街上人們面有菜色,城市疲累不堪,然而人面的美麗與氣質跟這個表面衰敗的城貌同樣令人深信,不久的將來她必定會回來。
文化與教育是布拉格一直沒有放棄的國民重要素質。相對我們中國,縱使經濟指標不斷上升,但中國人的文化、公民及教育素質卻明顯偏低,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