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把尖沙嘴碼頭的巴士總站搬走,然後建一個「羅馬式廣場」。先不去管他這個廣場是不是「羅馬式」──珠江三角洲的各處鄉鎮裏,現在幾乎都有這一類豎幾條大白柱的「羅馬廣場」,廣東農民都已有這種國際化的「歐洲品味」了,香港的官員猛然醒覺追隨其後,也是一種可喜的「品味返祖現象」。
更應探討的是,香港需要這樣一個據說是為了增進旅遊吸引遊客的廣場嗎?
這樣一個廣場,面積不過五、六千平方米,會吸引甚麼樣的遊客呢?如果是大陸遊客的話,你知不知道在他們心目中,應該多大一塊面積的地方才叫「廣場」?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上海的人民廣場、成都的天府廣場、寧波的天一廣場──大陸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個面積龐大的廣場,香港的官員沒有見識,但大陸人民卻見多識廣,你搞一個比碧桂園後花園還要小的「廣場」,對他們有甚麼吸引力?
至於歐美遊客,在他們生活的地方,大大小小都有廣場,人家的廣場,都有悠久的歷史,周圍有配套的建築,有教堂的鐘聲,沒有自由行的喧鬧。見識過如此場面的人,你說他會不會因為在香港海傍見到一個偽羅馬式廣場而興趣盎然?
既然如此,還有誰需要這麼一個廣場呢?
答案是負責香港旅遊業的官員,因為如此一來,才可以顯出他們的「上進心」,顯得沒有白吃飯不幹活。志氣可嘉,可惜才智不濟。才智不濟的人勤奮起來,會比白吃飯不幹活糟糕得多。為了一個虛妄的「羅馬式廣場」,把整個無數市民賴以交通的巴士總站搬走,為整個地區造成可見的不便和混亂,如此代價,只為成全一小撮官員的「理想宏圖」,可見香港有今日,也不光是董建華一個人的「功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