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上發揮的作用愈來愈大,涉及的資源也愈來愈多,不同國家以至聯合國秘書處本身都在研究各種不同的改革方案,希望聯合國特別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能更準確反映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權力分布、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避免單邊主義愈來愈盛行。聯合國秘書處就建議安理會能加入日本、德國、印度等作為常任理事國,讓安理會能包括更多經濟強國及地區大國、讓聯合國能更容易籌集經費。
任何改革本來已不容易,像聯合國這樣複雜、這樣涉及不同國家利益的機構要改革更是難上加難。例如日本爭取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就惹來南韓、中國等亞洲國家政府及民眾的強烈反對;而意大利、南韓等國家更組成臨時聯盟反對德國、日本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於目前的迹象來看,有關的爭議將會愈演愈烈,分歧將愈來愈大。
聯合國及聯合國安理會是二次大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它們反映的自然是二戰後的國際形勢及國家實力對比,此所以二戰中的主要戰勝國包括中、英、美、法、蘇便順理成章成為常任理事國,擁有議案的否決權,並能在國際事務上發揮特殊影響力。但經過近六十年的變化,國際形勢及國家力量對比已有極大的變化,原來的戰敗國日本、德國不但成為第二、三號經濟強國,她們對聯合國活動的貢獻包括財力、資源上更只比美國稍少,比其他常任理事國如俄羅斯、英國、中國多得多,例如日本每年向聯合國提供的金錢資助就接近總經費的兩成;此外,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從半殖民地或脆弱不堪的新興國家變成地區強國或核子大國,她們自然希望增加在聯合國及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而從聯合國的發展來說、從提升聯合國安理會的代表性來看,把這一堆國家納入聯合國安理會成為常任理事國也是有根有據、有相當合理性的。
只可惜任何有關變動都觸及潛在的歷史恩怨、都涉及地緣政治利益的矛盾;南韓長期視日本為競爭對手,事事皆不希望落後於日本,她怎能接受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呢?另一方面,印度的死敵巴基斯坦也不可能眼巴巴看着印度進入「大國俱樂部」而自己則一無所有的;而五個常任理事國中英國、法國也未必希望日、德這兩大經濟強國進入安理會沖淡她們的影響力。
這種種政治考慮、這種種不同的矛盾短期來看根本難以拆解、難以紓緩,再加上中國、日韓關係近期常因領土、歷史教科書等爭議而惡化,各大國間要就聯合國的改革達成共識更是難上加難。最終的結局極可能是一切維持現狀,改革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