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是新聞自由日

每天都是新聞自由日

廖建明 本報駐華盛頓政治專欄作者

每年一度的世界新聞自由日(WorldPressFreedomDay)在五月三日靜悄悄地過去了,這其實不是壞事。對我們在傳媒工作的人來說,每天都是新聞自由日,因為言論自由的空間要恒常支撐方會繼續存在,稍一鬆懈便會萎縮。新聞自由活像一個需要不斷打氣的熱氣球,新聞工作者一不小心,熱氣球隨時墮地。縱使如此,每年有一天專門標誌新聞自由如何重要,總是好事。
多年前我在香港記者協會幫手時,經常跟西方捍衞新聞自由的團體打交道。這些組織關心世界各地的新聞自由狀況,支持所有受壓的新聞工作者。美國的自由之家(FreedomHouse)每年公布的世界新聞自由報告,為各國新聞自由評分,早已成為權威指標。美國的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ToProtectJournalists)也有《AttacksonthePress》年報,記錄各國侵犯新聞自由的情況。法國的無疆界記者(ReportersSansFrontieres)每年更加選出全球十大新聞自由敵人,中國領導人往往名列前茅。世界報業公會(WorldAssociationofNewspapers)每年五月三日前,都會向各地傳媒提供很多材料,鼓勵大家慶祝世界新聞自由日。香港毋須妄自菲薄,記者協會跟英國十九條(Article19),每年也出版香港新聞自由年報。

無疆界記者在今年世界新聞自由日,特別強調中國的情況:「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記者監獄。」無疆界記者去年頒發新聞自由大獎給異見人士劉曉波,支持在中國爭取言論自由的仁人志士。無疆界記者指劉曉波堅定不移要求,中國的傳媒必須成為制衡中共的力量,「他信奉這個普世原則,給他力量孜孜不倦抗爭,呼籲釋放記者和異見人士,在網上、香港報刊和海外中文報章發表文章。」(值得自豪的是,本版也常見劉曉波的大作。)
我十分敬重劉曉波,他身體力行所知所信,經常遭中共騷擾、監視和拘禁。我以前在尚算自由的香港或現在很自由的美國寫東西,從來不用擔心人身安全,這其實是多麼寶貴的事情!
劉曉波說,中國的政治發展遠遠追不上經濟發展,以新聞自由來說,中國依然是個警察國家,壟斷傳媒和壓制民意。劉曉波的結論我非常認同:中國人自己必須反省這個情況,但國際社會的關注也重要。

無論是中國大陸或是香港,新聞自由(同樣適用於其他自由、人權及民主)這場仗始終要由我們自己去打。除非是像阿富汗和伊拉克般改換政權,外國(尤其是美國)可以直接操控,否則國際社會能做的有限,只能聲援支持一下而已。當然,外國人的聲音似乎在北京份外響亮也是事實,為順應這個「中國國情」,那麼國際社會不妨多發聲,西方組織關注中國始終有用。
西方傳媒左翼自由派當道,西方關注新聞的團體或多或少都左傾。我相信自由市場,自然不敢苟同它們某些主張。
無疆界記者是法國組織,自然沾染着法國人看不起美國的傲慢。於是,在無疆界記者的全球新聞自由度排名榜上,美國絕對不是前列位置,這絕對是有失公允的看法。美國新聞自由的程度肯定冠全球,憲法第一修正案明文保障新聞自由,尊重言論自由早已深入民心,不是任何政客可以輕易改動的。(美國當然不是天堂,日後有機會談談儘管有第一修正案,美國新聞界仍要面對的潛在壓力。)

又是無疆界記者的看法,他們對國營傳媒轉為私營不以為然。他們指中國第二大報《北京青年報》去年底在香港上市,類似的「強迫私有化已使超過六百家報刊關門,而強迫訂閱官方傳媒的制度正消退」。這對於長期有鐵飯碗的人來說自然是壞消息,但私營肯定比國營好。中國的問題不是私營過度,而是很多私有化不是真的,像《北京青年報》仍是名義上的私營報章,新聞自由無從談起。私營化愈多愈好這個道理,沒有理由在中國不適用。
自由市場也是保障新聞自由的好辦法。政府靠邊站,讓民間決定刊登甚麼不刊登甚麼,我還是想不到有甚麼其他更好方法,比這一套更有效捍衞新聞自由。
爭取自由市場,就是幫助新聞自由。每一天都是新聞自由日,每一天也是自由市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