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教育勿走回頭路

護理教育勿走回頭路

李國麟
立法會衞生服務界議員

陳介宗醫生於五月五日,在本地報章發表了署名文章〈護士培訓方式今不如昔〉,以外行人身份,倡議重辦非學位制護士訓練的同時,亦猛烈抨擊已推行了十五年的大學護士教育,並且對我們一直爭取及成功落實的護士學位化,言道百思不得其解。
他對護理專業,確實存在了本質性和時間性的誤解。在本質方面,他似乎漠視了護士在前線護理服務,長遠公眾健康政策和改革上所扮演的專業角色。他亦似乎未能洞悉公眾對護理質素高度的需求,以及護理質素、護士專業資格及大學高等教育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在時間性方面,他多次重申護士培訓走回頭路的好處,其言論與國際護理服務大趨勢背道而馳,嚴重與時代脫節。
醫生一直是護士的工作夥伴,並以保衞社會健康為共同目標而不斷前進,兩者之間的相互了解和配合,能將社會的醫護質素提高。陳醫生作為護理界的專業夥伴,卻不明白公眾對護理質素及護理專業的訴求,繼而倒戈相向,對大學護士教育及香港護理專業應有的地位作出了片面、不正確、狹隘及概括性的結論,實在令人失望及感到疑慮。
其實,作為護理服務界專職人員,我不禁要問,近日許多針對重辦非學位制護士訓練的評論,是否間接鼓吹了政府以紓緩護理人手緊張為由,而縮減投放大學培訓護士教育經費的政策?要求護士培訓方式走回頭路,是一種短視的、為了「省錢」的、只從經濟效益方面着眼的做法。這做法並未以公眾健康角度審視護士學位制。護士培訓方式走回頭路,非但未能真正解決護理人手短缺的問題,更必定會削弱了香港一直享有的專業護理質素,間接危害公眾健康。

此外,從大眾角度來看,在社會健康意識已被大大提高的今天,後沙士時期的香港,又是否滿足於只存有愛心、憐憫和責任心,但欠缺了大學全面性護理訓練,具專業判斷及高質素的護理服務?
自八十年代起,護理專業已開始推動護士學位化,為進一步提高本港護理質素,訂下重要里程碑。這亦是各個國際性醫護體系所認同及提倡的做法。護士學位化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透過挑選高質素的預科畢業生,作專業化及高質素的培訓,進而向香港市民提供高質素的專業護理服務。任何出於短視的,為紓解護理人手短缺及經濟情況而考量的去護士化建議和言論,都是一種欠缺理性,強行使香港走回低質素醫療政策的手段。這亦是不被容許的做法。
一眾專職護理人員,絕不希望本應受到重視和尊重的護士專業,及協助他們維持公眾健康的專業大學護理教育,在不被了解的情況下,被迫走回頭路。香港現時享有的國際性高質素護理服務,是為了切合香港市民的需要而不斷改進的,令他們引以為傲的服務。大學護理教育可使此國際性高質素護理服務得以維持,社會各界宜應多加支持,勿使護理教育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