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貨!」
這個口號,最近又多見了。從民國八年的五四前後,中國人就喊出了這個口號。喊了近百年,還在喊。那反映了甚麼?
鄧文正 禧文學舍創辦人
如果口號切實可行,甚至行之有效,那大家早就不必再喊了。是不是?為甚麼不見效?
八十年代訪華時,趙紫陽待以上賓之禮的經濟學家佛利民(M.Friedman,一譯費烈德曼),很喜歡用一根鉛筆來舉例,說鉛筆從芯到外到頂,用上不同的材料才能製成。用筆的人只問筆的售價和品質,不問原材料來自何地,更不必說出產國的意識形態了。所以他說,推廣貿易,可促進世界和平。比他早出兩百年的阿當.史密斯(A.Smith),在名著《國富論》中,明白鼓吹自由貿易。不光是「貨」的流通,更是「人」的流通︰勞動力也可以跨越國界,互相補足。他沒有說甚麼世界和平,但他認為那是互利的交易。市場,不外是個讓大家能討價買賣的平台。當然,在刺刀下的買賣,不是互利的交易,是強姦;那不算數。
日本人和我們交易,是用刺刀指着成事的嗎?看來不是。我們的商人全都愚笨不堪,好處都給他們掏了?看來又不是。對我們沒有好處的東西,我們會買回來嗎?如果貿易是雙方有利的,我們去破壞它,不是搬石頭打自己的腳?難道這叫聰明?
打一個不一定貼合的比方。假定說,一台電冰箱,日產的售五百元,港產的八百,法產的一千;而日產的水平,絕不亞於港產的。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一百元已經不是個小數目。相比之下,日產的價廉物美,是最佳選擇,也許是唯一的選擇。如果一般家庭都能夠用較廉宜的價錢,買到較優質的貨品,那不是對他們大大有利嗎?在沒有找到替代品之前,叫老百姓去「抵制」日貨,誰的犧牲較大?
你會說︰這是民族大義。大義當前,人人得犧牲一下。民族大義?不見得。我們的觀察可能不全面,但就可見資料,大家的表現像發洩,不像大義凜然。果真是民族大義,早就實行了,還要等到今天來喊百年的口號?可見這只是種「反制策略」︰我不買你的貨品,讓你的貨品無法銷售,從而打擊你的經濟。從策略看吧,也不見得高明。
簡單的考慮︰這樣出於一時衝動的策略,可以維持多久?就是可以堅持吧,真的就可以重擊對方的經濟?有沒有想過,先受害的,可能就是自己的百姓?會不會產生未見其利、先嘗其弊的結果?可見貿易是互利的東西,並不是只利對方。不利自己的。
如果問,我們能不能把形勢倒過來?這就要看我們中國人有多爭氣了。假使有一天,我們的貨品,比他們的價更廉、物更美,教他們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大量採買我們的產品;他們的廣告、霓虹光管招牌,多是兩岸三地的商標;他們甚至要叫出「抵制華貨」的口號!那我們就成功了。
二次大戰時,美國陸軍名將巴頓曾有名言︰甚麼叫愛國者?盲目衝鋒犧牲自己的,並不是愛國者;要叫敵人去衝鋒,去犧牲自己,你才是有用的愛國者。我們借用類似的比喻︰不要我們的老百姓去犧牲來表揚民族大義,要他們的老百姓去犧牲來成就「大和風」才是。
中日兩國的互競心理,一定有。要在和平競賽中勝過對方,要冷靜,要有謀略,要沉得着氣,要懂得自省。這,不是靠口號、激動、搗亂,可以達到的。
重說一遍︰與其抵制日貨,何不讓比日貨更價廉物美的國貨,充斥日本市場,讓他們抵制華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