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初,狂風暴雨令九龍塘窩打老道及新蒲崗太子道東同時發生塌樹及塌棚架意外,導致交通大癱瘓。據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教授估計,當天嚴重交通擠塞所引致的經濟損失,僅把民眾塞車所浪費時間及汽油成本計算在內,便高約二千萬元。
事件發生後,政府處理方法受到全港各界廣泛批評。為平息風波,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女士於周三聯同六個相關政府部門召開記者會,交代事件經過。
廖局長更在記者會上宣布,將成立一專責小組,負責檢討各部門處理嚴重交通事故的角色,並同時作出改善建議。
檢討歸檢討,我們卻認為在未來的日子,政府在處理這次事件中所犯的錯誤,將來仍會發生。原因很簡單:缺乏誘因。
想想吧,高官們作出錯誤的應變決定,引致經濟重大損失,可這損失與他們毫不相干。過幾天,整件事件被遺忘後,他們的薪金和職位仍然如舊,錯誤的決定並沒有為他們帶來沉重的代價。既是如此,他們又怎麼會從中吸取教訓,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呢?
市場的情況則全然不同。當企業家把家財都押在一個投資項目,事後若證明該項投資能滿足市場需要,企業家的財富當然會增加。可是若該投資不為市場受落,企業家便極有可能要賠上一切家產。
企業家的投資項目出現虧損,就是市場向該企業家發出該項投資決定為錯誤的信號。由於企業家需要因這個錯誤決定而賠上個人財富,故此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同類錯誤將不會再次犯上。
因此,在市場活動中,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是必然的。正是市場這「知錯能改」的特性,令其在絕大部份的事情上,都比政府做得更好、更有效率,這亦是我們支持自由市場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