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br>「兩岸一中」的說法增加兩岸迴旋空間 - 張華

解讀中國:
「兩岸一中」的說法增加兩岸迴旋空間 - 張華

胡錦濤前天與宋楚瑜的會談公報中,出現了新的術語「兩岸一中」,字面意思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一中」的說法出籠後,台灣朝野和學界炮轟、詰問、質疑之聲不絕,不少人甚至指摘宋楚瑜賣台。究竟這是北京向台灣的讓步,還是壓縮了台灣的政治空間呢?

北京讓步承認兩岸分治
對「兩岸一中」出現南轅北轍的理解,一方面跟大家站在台海的哪邊看待此問題有關,另方面也源自兩岸問題的模糊性。兩岸當局在涉及兩岸問題時,多不會講清楚,而是兜兜轉轉的大玩文字遊戲,把一些概念弄得神神秘秘。這種模糊性,不僅反映了兩岸問題的複雜性,也顯示北京和台北當局高度互不信任,擔心不小心露出了底線,因而在交手時處於被動。
應該如何理解「兩岸一中」呢?從北京方面看來,大陸確實作出了一定的讓步。首先在文字排列的次序上,「兩岸」優先於「一中」,也就是北京首先承認「兩岸」分治的現實,然後才把追求目標鎖定為「一個中國」。相較之前北京不斷強調的「一個中國」、漠視兩岸分治現實,「兩岸一中」的說法已是不小的讓步。
事實上,「兩岸一中」寫在胡、宋會談公報中,是非同小可的動作。北京以文字形式列明「兩岸一中」,事前應曾逐字逐句推敲,目的是向外界透露新的政治立場:北京已從只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分裂出去的一個省,退讓到現在承認兩岸分治的現實,並把台灣當局視作對等的談判對手。
早在今年三月北京的全國人大及政協會議期間,胡錦濤已在「新胡四點」的講話中表示,「一九四九年以來,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就是兩岸關係現狀」。換言之,「兩岸一中」既源自胡錦濤這番話,也概括了這番話。胡的講話自然就是「兩岸一中」最權威的解讀。

限制台灣詮釋一個中國
但是,在台灣看來,「兩岸一中」確實也壓縮了台灣的政治空間,甚至是國民黨一直強調的「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倒退。之前的「一中各表」,更多的強調各自表述,令台灣可以更具彈性的理解一個中國的內涵;但是,現在的「兩岸一中」,不再包括各自表述,限制了台灣詮釋一個中國的空間。換言之,新的「兩岸一中」提法,確實令台灣不能再模糊的解釋甚麼是一個中國,扼殺了台灣人日後選擇台獨的空間。
更具體、更形象的說法就是,在兩岸對峙中,「兩岸一中」令北京向後退一步,同時也迫台灣當局向後退一步。各退一步後,兩岸之間的空間自然擴大,雙方的迴旋餘地自然比以前更大。雖然兩岸迴旋空間或因而增大,也為陳水扁創造了更好的下台階,但陳水扁是否接受這個說法,從而坐上談判桌,甚或到北京與胡錦濤會面,才是兩岸關係能否全面改觀的關鍵。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