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藝術:結構性產品特性須了解

理財藝術:結構性產品特性須了解

九十年代可以說是香港經濟最蓬勃的時期,股票、物業的升值能力固然強勁而快速,就算活期存款的利息都曾經超過10厘,投資者幾乎不用為如何替資金增值而煩惱。不過,打從九七年金融風暴後,投資環境便出現180度轉變,風險相對較低及選擇多元化的結構性產品應運而生。究竟結構性產品為何會崛起?產品又可分為多少類?

其實結構性產品一直都存在,只不過以往只有私人銀行為大戶提供相關服務,投資金額動輒以百萬以至千萬元計,一般散戶根本無從投資,而且當時散戶熱衷於股市及樓市炒作,對其他投資產品的需求亦相對較低。
直至金融風暴後,股樓皆跌,銀行利息更跌至幾近零息水平,投資者便開始意識到資金需要另覓出路。更重要的是,投資者明白需要分散投資風險,對保本及高息的投資產品需求日增,故此,銀行便趁機將這類產品從私人銀行層面逐步零售化,將入場費逐步調低至5萬至10萬元。
此外,強積金於2000年開始運作,亦加強了投資者對投資產品的認識,明白到財富管理的重要,對結構性產品發展的普及化大有幫助。
不過,投資者對結構性產品的認識又有多少呢?一般而言,結構性產品大致可分為保本票據、外幣掛鈎存款、信貸掛鈎產品及股票掛鈎產品等4大類,投資者享有定息回報之餘,亦可因應市況賺取潛在回報。
結構性產品的優勝之處,在於種類多元化,投資者既可因應市況選擇投資產品,發行商亦會因應市場轉變,推出貼近市場趨勢的產品及調整產品回報率。正如現時踏入加息周期,結構性產品的回報亦相應提高。不過,投資者入市之前,最好先了解每種產品的特色及相關風險因素,使投資更能運籌帷幄。

有保本亦有非保本
市面上的結構性產品大致上分為保本及非保本,票據亦一樣。保本票據屬低風險結構性產品,發行商會為票據定下全期保證票息,一般不高於10%,潛在回報則視乎掛鈎資產的表現,投資期約為4至5年。掛鈎資產包括不同市場股票及企業信貸等。
在投資外幣方面,市面上不少銀行在提供外幣存款以外,亦有加入外幣掛鈎存款服務。顧名思義,投資者需要選擇兩種外幣,一種作為存款,另一種作為掛鈎貨幣,並在開戶時設定兩者間的行使價及存款期,部份銀行更會要求其中一種資幣須為美元。一般而言,滙市波幅愈大或存款期愈長,利率便愈高。
信貸掛鈎產品則與企業信貸掛鈎。投資於企業債券,只要企業不發生信貸危機,投資風險相當較低。
股票掛鈎產品方面,則是與不同市場的股票掛鈎,與本港藍籌股及美股掛鈎的結構性產品已相當普及。這類產品更由與股票表現掛鈎,逐漸發展至以股價波幅計算,上升潛力取決於不同市場及行業股票間的相對表現,受大市升跌影響機會較輕微,賺取潛在回報的機會相對亦較高。

加息無損投資價值
雖然現時已踏入加息周期,但本港仍然處於低息環境,結構性產品的投資價值仍在。面對五花百門的產品選擇,投資者應先了解每種產品特性,是否適合個人投資目標,特別要認清投資風險才作投資。謹記,審慎理財,才是致勝之道。
荷蘭銀行「梵高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