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還有不足兩個月,香港就會產生「新的特首」。傳媒無可避免要追蹤特首選舉的新聞,見到甚麼中方官員、特區高官都會問問他們是否支持曾蔭權出任特首。政圈中人不少亦因應這件政治大事而搞動作,民主派就派人參選,本地左派就在信任票問題上做文章。
以上一切恐怕都脫離民情。除了觀眾看戲的心態外,大多數市民對特首選舉都沒有興趣。如果傳媒與一眾政治人物能夠找到其他題材,請行行好,不用市民再面對悶得發慌而又意義不大的特首選舉。
市民有強大理由對特首選舉不感興趣。
第一,市民無緣參與。八百人選舉委員會在○二年可以以七百多人提名董建華,令其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連任。對於這樣的一個選舉委員會,市民有期望就太天真了。
第二,沒有競爭。一九九六年選第一屆特首時,四百人推選委員會是由中央任命,也不能代表民意,但有三至四位也算是重量級的參選人,算了做了一場好戲。
二○○二年沒有戲看,恐怕今年也沒有戲看。一切迹象顯示,中央並不希望曾蔭權有對手。現在真正認真挑戰曾蔭權的只有李永達一人,但他拿到足夠提名票的機會是微乎其微。
第三,將舉行的特首選舉已變成補選。由董班子內第二號人物接手再做兩年,過渡的味道甚濃。到二○○七年再選舉特首時,如果真的有競爭,那才值得市民關注。
第四,篤定接任特首的曾蔭權為港人所熟識,亦為港人所接受。市民亦相信曾蔭權會做得比董建華好。現在主流心態是:希望曾蔭權就任後,能補救一些董建華時代的過失,讓香港早日恢復元氣。
總的來說,市民預期曾蔭權繼任特首,亦歡迎這個發展。在此情況下,試問所謂特首選舉又怎會引起市民的巨大興趣?
中央政府的判斷不錯,曾蔭權替董建華,香港社會會比較平靜,為順利施政創造了空間。
民主派參與,如果是為了凸顯小圈子選舉的弊病,有一點意義,但作用不會大。因為全香港人都知道特首選舉是小圈子選舉。他們亦知道,如果中央政府不願意改變這個制度,香港人亦莫可奈何。
至於說有人參選可以迫使候選人進行一場政綱的辯論,實在太天真。立法會經常有就不同政策進行辯論,政府官員包括曾蔭權亦經常參加這些辯論。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市民不明白政壇中不同人士的政策取向,很多時是因為市民沒有興趣了解,而不是有關人士沒有機會講解。
如果有真正有競爭的特首選舉,市民對不同候選人的政綱應會有較大興趣。但現在大家都知道即將舉行的選舉不會有真正的競爭,即使有所謂政策辯論,也只是一場戲而已。
至於投信任票。請看看中央政府官員如何高信任票當選,何厚鏵如何高信任票當選,我們便應明白,有一天由一個小圈子以高信任票支持一個欽定特首時,香港的情景比今天更為可悲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