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媽媽也應受社會保障

單親媽媽也應受社會保障

陳江秀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訓練幹事
方囗煐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總幹事

政府統計處的數字顯示,於○一年香港共有五萬八千四百六十名單親人士,當中單親爸爸為一萬三千三百八十八人(22.9%),單親媽媽則為四萬五千零七十二人(77.1%)。以九一年至○一年的數字比較,在過去十年單親爸爸的數字升了16.6%,而單親媽媽的數字則上升了95.5%。
雖然單親爸爸和單親媽媽的數字同樣有升幅,但值得關注的是,以女性為單親家庭戶主的數字有大幅上升的趨勢。
以上述的數字來估計,領取綜援的單親家長中,以女性為戶主的情況為多,而近期社會福利署建議的單親綜援改革,對單親媽媽的影響便不能忽視。
在推行任何與單親家庭有關的社會政策時,必須先了解單親家庭的特別需要,如:一身兼兩職(父職或母職)、因種種原因而成為單親所形成的孤獨感、有限的可供選擇的生活安排、追討贍養費、處理與前配偶在探視/管養子女的分歧等,絕不能將之與雙親家庭的需要和條件作同一處理。
政府近日建議的單親綜援改革,將單親家長需要工作的要求收緊,聲言要協助單親家長重投社會,這樣才可給單親家庭的下一代建立好榜樣。在這個「以身作則」的偉大構思背後,隱藏了香港資本主義社會對有酬勞動換取認可的迷戀。
在這個社會中,獎罰制度已經斷定了誰有權享得社會保障而誰沒資格。以這種狹隘的角度去看誰應得社會保障,固然是非人性的,而且亦將無酬勞動對社會的重要性一筆勾銷,以致剝削了單親家長獲得社會保障的權利。

如果隨意問一位家庭主婦或雙職母親,她的二十四小時是如何使用,便會看到家庭主婦並非賦閒在家,而是花盡心力和體力,去維持家庭的運作和培育社會的下一代。
同樣,一位單親媽媽在照顧家庭這方面的貢獻,並不遜於雙親家庭的媽媽。但是,從最近政府部門、諮詢組織和一些學者的回應中,我們看到無酬勞動的價值被貶低,甚至被視作「偷懶」的藉口。這些對無酬勞動的成見,與日常歌頌母親對家庭無私偉大的貢獻大相逕庭;可見,女性作為母親/無酬家務勞動者的價值,在政府官員和學者眼中,原來是這樣飄忽不定,原來是這樣自相矛盾。
社署期望透過是次改革,讓單親家長保持社會參與,這如意算盤是否能打得響,要視乎配套措施(如託兒服務)及外在勞工環境是否配合,這些論點已有人提過,在此不贅。縱使配套措施充足、勞工環境有利婦女參與,社會參與亦應是自願性及基於參與者的自主性。
媽媽不易為,單親媽媽更難為,在缺乏心理準備下,被強迫參與社會,徒添更重的心理壓力和擔憂。就算身在社會,心仍在家,掛慮重重。這種重量不重質的社會參與,到底對誰有裨益?
社會保障是為每一位市民設立安全網,並確保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得到基本的權利,而獲得社會保障的權利,不應只建基於有酬勞動的參與;否則,政府便是把六十八萬無酬家務勞動者排拒在社會保障的門檻之外。

聯絡方法:[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