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女士昨天代表特區政府就周一大塞車事件向公眾道歉,並表示會成立小組檢討日後的危機應變方法。她又表示,各有關部門都要為今次大塞車承擔責任。我們認為,周一的大塞車除了因為天氣惡劣、除了因為短時間內發生幾宗嚴重事故外,特區政府在應變方面不夠迅速、不夠妥善也是重要原因,廖女士及其他政府部門當然該為大塞車承擔責任、當然該為大塞車向市民道歉。
事實上今次大塞車事件清楚反映政府的緊急事故協調中心有相當大的局限性。從當日的情況來看,協調中心根本無法調動不同的政府部門包括警方、屋宇署等迅速處理幾宗突發事件,而只能由各政府部門的前線指揮人員及當值人員按常規處理事件,於是警方便在新蒲崗塌棚架後接近兩小時才通知屋宇署檢查棚架及建築物的安全性,而屋宇署也在事發後超過四小時才到達現場確定有關道路必須長期封閉以保障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正由於有這樣的延誤,再加上沒有全盤調節交通到其他道路、替代道路的能力,車龍便愈來愈長,最終令整個東九龍的交通陷於全面癱瘓。
當然,緊急事故協調中心不是一個類似軍隊那樣的組織,也沒有「總司令」之類的最高指揮,不可能一個指令就能調動不同部門協同配合工作、不可能一下子擺脫原來官僚架構的重重障礙。我們認為,基於今次大塞車的經驗,特區政府有必要檢討協調中心的運作方式,加強它調動不同部門人手及資源的能力;又或是設立一個更有效的指揮架構,由一位高層官員負責,讓他在出現緊急情況時可以即時要求不同部門配合及支援,減少官僚程序所造成的延誤。
除了架構上、處理方法上要作出調整外,我們認為政府在資訊發放上也有改善的必要。應該看到,要有效處理緊急事故或意外,防止事態惡化,單憑政府本身的資源及力量是不足夠的,她還需要其他方面特別是社會團體、企業及市民的配合,而在交通事故方面,市民的配合其實更為重要。試想想要不是市民因應東隧大幅加價而調節本身的交通習慣,提早出門及減少駕車,紅隧的交通便極可能因東隧加價而非常擠塞,甚至演變成交通大癱瘓。因此,爭取市民的配合是任何緊急應變計劃的重要一環,而要得到市民配合,特區政府實在有需要大幅改善發放資訊的方式及渠道,除了繼續透過電台、電視等發出緊急訊息外,她更應採用其他渠道如商場的電視屏幕、手機短訊、傳呼機等把緊急訊息如大塞車的地點等盡快通知市民,讓市民可以選擇其他交通工具或其他道路,避免令發生意外的道路塞上加塞。香港是手提電話滲透率最高的城市,大部份市民幾乎都會隨身帶備手提電話,像這樣一個方便的發放緊急消息的渠道政府怎麼不好好使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