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 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北京)研究員
今年是抗日戰爭及全球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六十年為一甲子,就中國來說,紀念活動似乎應當更隆重一些──只怕目前的當政者所受的教育,完全沒有傳統底蘊,根本不知道甲子是甚麼東東了。
對於勝利日,英美法俄等西方戰勝國早已籌備紀念活動。相形之下,中國的籌備卻似乎冷清許多,此前官方對於紀念活動只言不發。考慮到教科書及日本人常引發強烈反日情緒和抗議活動,這種沉默更讓人覺得奇怪。一直到五月七日,新華社才發布新聞《中共中央部署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活動》。
然而,這個安排卻有點怪異。官方新聞中反覆要求紀念活動「着力宣傳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全民族打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歷史功績,着力宣傳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又是一次宣傳。
官方的歷史教科書也一直把這樣的宣傳當作真實的歷史來敍述。對此,人們已經不是毫不懷疑地接受了。比較嚴肅的歷史學家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糾正了官方的標準說法。儘管這種正確的歷史認識並沒有被教科書完全採納,但相當的部份研究成果已被民眾了解。
近來在網路論壇上,網民談到中國的抗日戰爭,絕大多數認為抗日的主力是當時的國民政府及正規軍隊。人們談論最多的是台兒莊戰役、淞滬會戰、長沙會戰等。對於當年奮勇殺敵、尤其是壯烈犧牲的將士,表示欽佩、崇敬。
反過來,對於官方誇大中共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宣傳,多數網民表示反感、甚至不乏嘲笑。人們不否認中共領導的武裝也參加了抗日,但無法接受官方將中共說成抗日中流砥柱的說法。有的網民提出,我們要求日本修改教科書,而中國政府審定的教科書是否同樣需要修改?因為它關於抗日戰爭的記述並不真實。
這種民間輿論把官方置於尷尬境地。面對歷史,由於意識形態原因,官方進退失據。以至於抗日戰爭的紀念活動有點不倫不類,與莫斯科的全球性紀念活動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實際上,意識形態的扭曲,也敗壞了民眾對於歷史和世界的認知。
近期內地民眾反日情緒急劇高漲。日本部份人篡改歷史而獲政府縱容、不反思歷史責任卻試圖在國際社會獲得更大權力,國人的憤怒可以理解。不過,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是,此種反日情緒之所以表現得較極端,與內地教科書的敍述偏差有相當大關係。
內地教科書對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期的歷史,更多記錄的是中國所受的苦難、屈辱,而疏於記錄民族的榮耀。更多強調日軍暴行,較少突出當年中國軍民抗戰的英勇事迹。各地紀念館同樣如此。有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卻沒有勝利紀念館。中國政府是在何地接受日軍投降,那些走上街頭憤怒反日的愛國青年,恐怕沒有幾個人知道。同樣沒有幾個人知道,到抗日戰爭結束,中國已取得了完全的獨立自主地位,民族的屈辱已經告終。但由於那個榮耀歸於另一個政權,所以它就遮掩了。
這樣強調屈辱而忽略勝利的敍述,便於執政黨論證自己執政的正當性和歷史必然性。但民眾培育出來的,更多是對曾經的敵人的仇恨,而不是對自己的勝利的榮耀。
政治需要與歷史事實間的錯位,恐怕讓官方也覺得不大容易安排抗日戰爭的紀念活動。儘管網民熱烈呼籲,政府應邀請當年國民政府的抗日將士加官方的紀念活動,以顯示當年全民抗日的盛況。事實上,中國也應邀請當年共同打擊日本軍隊的盟國,共同舉行區域性、全球性紀念活動。這是對歷史的尊重。假如能邀請日本參加,更具有特殊意義。
不幸的是,現實的政治否定了這種可能性,而矮化了紀念活動。完全依照現實政治需要舉行的這種紀念活動,其歷史價值、政治價值、倫理價值必然大打折扣:它不能讓人民正確認識歷史,也不能通過對歷史的記憶,推進台海兩岸的政治和解,更不能讓人們超越歷史仇恨、尋求區域和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