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品配額在本年一月一日取消後,中國的紡織品對美國出口數量大幅增加,有些產品的增幅更是驚人。
大量進口紡織品湧進市場,加上早已十分龐大的雙邊貿易赤字,這自然會引起美國國內各方的高度關注。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森穆遜(R.Samuelson)近日就這議題寫了一篇題為《威嚇中國》的文章,內容主要指出美中現有的貿易模式不能持續,中國有必要提高人民幣的滙率,從而令兩國間的貿易重新達致平衡。
文中最令人吃驚的一個觀點,是森穆遜認為,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不應把大量產品輸出國外,而應着眼於內銷市場。他認為中國不應仿效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而應以開拓國內市場為發展的重心,出口的目的應僅限於把出口所得用作購買進口必需品之上。
二戰後,很多發展中國家為要盡快在經濟上超英趕美,都採取了如森穆遜在文章中所倡議的,以關起國家大門來促進國內發展的經濟政策,這政策在經濟學中有一個頗動聽的名堂,叫進口替代發展戰略。這政策結果不但未能令這些國家超英趕美,更因為缺乏外貿所帶來的競爭壓力,令國內工商業的效率大幅降低,民眾的生活水平不進反退。
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等國家,成功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改善國民的生活質素,才漸漸令發展中國家擺脫過往對入口替代發展戰略的迷信,讓它們願意把國家的大門打開,走以出口推動經濟發展之路。
因此,中國絕不能採取森穆遜所倡議的入口替代發展戰略,原因是過往的國際發展經驗早已證明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