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如廁後洗手是基本的衞生常識,但香港廁所協會一項關於港人使用公廁習慣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十名港人就有兩人使用公廁後沒有洗手,男性如廁後不洗手的比率高出女性六倍。 記者:盧文烈
協會副主席勞永樂醫生形容,港人在經歷沙士侵襲教訓後,仍有兩成市民使用公廁後不洗手,情況「好嚴重」。由於廁所是散播傳染病的重要來源,他提醒港人不應忽視如廁後洗手的習慣,並建議政府在男公廁當眼處張貼如廁後洗手的告示。
旨在推動改善香港廁所環境的香港廁所協會昨日成立,協會上月進行全港首個港人使用公廁習慣調查,隨機抽樣港島區十所男公廁及十所女公廁,派出調查員在每所公廁內停留一小時,記錄使用者如廁後有否洗手。結果發現在三百六十一名被觀察的市民中,兩成人如廁後沒有洗手;男性不洗手的比率高達三成,遠較女性的百分之四為高,反映兩性在如廁後的洗手習慣有重大差異。
調查又發現,若公廁內設有自動水喉及廁紙,使用者如廁後洗手的比率會較一般公廁為高,故建議所有公廁必須供應廁紙及安裝自動水喉。
協會並派出調查員在公廁外停留一小時,記錄使用者由進入廁所至步出廁所共需要的時間。結果發現,大部份使用者逗留公廁的時間在二百一十秒內,男性平均為六十七點九秒,女性則是男性的一點四倍,即九十五點九秒。
至於少部份超長時間使用者,停留在公廁的時間非常差參,女性由三分五十秒至十五分二十秒不等;男性則由三分三十六秒至一小時零二十七秒。勞永樂說,超長時間使用者逗留在公廁內進行的活動包括睇報紙、睡覺,甚至吸毒,部份可能是便秘,協會稍後會研究男性患便秘是否較女性嚴重。他指出,由於女性如廁時間較男性長一點四倍,因此建議女廁廁格數目應為男廁尿兜的一點四倍。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常任秘書長尤曾家麗出席協會成立典禮時稱,沙士後很多公廁已改善設施,包括裝設紅外線感應水龍頭、乾手機、供兒童使用的洗手盆及尿兜等,而所有新建及翻新的公廁,在情況許可下已增加女廁廁格數目;局方並會考慮在男廁內加設提醒如廁後洗手的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