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制的前途 - 吳靄儀

問責制的前途 - 吳靄儀

署理特首曾蔭權口說目前他最重要是做好署理特首的工作,沒有時間想過參選特首的問題。事實剛相反,甚麼都沒有時間做,最重要是為正式繼任做足準備工夫。其中一個大議題就是如何改革問責制。具體而言,就是如何改組行政會議,以及如何加強「政治任命」的管治班子。
董建華倉皇推出的問責制不但達不到他意想中的效果,反而創造了連串新問題。標榜為「部長制」,由三司十一局加幾個外人拼成的行政會議其實貌合神離,會而不議,每個局長只顧自己範圍的事,不管其他司長局長的瓦上霜,日久甚至各懷鬼胎,密謀早日接替董建華為特首的竟有幾路人馬。

關於行政會議,放出的「氣球」是減少成員,三司十一局不必都加入,而是類似返回港英時代,三司為當然成員,此外只有三數主要政策的局長,其餘是公眾人物及立法會一些黨派的主腦,目標是令特首可以重新與自己挑選為顧問的人士坐而論道。關於問責制,主要建議是在局長之下,加上一班副局長,分擔局長的工作。
這兩個建議,分別各有難題,例如副局長從哪類物色?是否又要從公務員隊伍裏挑其菁英?副局長跟部門的公務員又是甚麼關係?會不會打亂公務員體制,畫虎不成反類犬?兩個建議合在一起,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每個政治任命的局長有自己的政治班子,獨立研究及策劃該部門的政策;如果特首有馭駕他們的權術和魄力,他就是唯一得窺全豹,掌握大局的人;如果沒有,政府就會四分五裂。行政會議只是論壇,沒有實際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