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都是恐怖的密室

戰爭都是恐怖的密室

上個世紀之內,世界兩次大戰──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戰。戰爭的慘烈,血淋淋地顯現在當代人前,又或者在電影中重現後代眼前。但不管是受過還是沒有受過戰爭洗禮的人,口裏訴說着的都只有一個願望:不要戰爭要和平。

太陽底下不應有戰火
聚斯米利希,是《地堡的日子》的作者,但這本書不是一部小說,寫的是這位德國人二戰時的生活。二戰時,她還很年輕,在柏林。納粹德國由一九三九年閃電進攻波蘭起要用戰爭稱霸世界,最終換來盟軍反攻,四五年盟軍反攻至柏林,只有瘋狂轟炸,她就每日匿藏在地堡裏提心吊膽生活,更為在德軍坦克師參戰的丈夫憂心忡忡。戰後她走出地堡,眼前只見滿目瘡痍,甚麼建築物都沒有。見過戰爭的瘋狂,她說:「那時我不斷想,太陽底下怎可能發生這種事情。我一生都討厭德國過去的所作所為,跟許多德國人一樣,我到死那天仍會內疚。」

有些事情不應再重複
替納粹德國打仗,發動戰爭,原來沒有光榮。德國老兵斯科切,二戰時一直以為納粹德國只是送猶太人上前線挖戰壕、修築橋樑,後來他到了戰俘營才知道抓來那麼多猶太人是要大屠殺──納粹德國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他在納粹德國戰敗六十周年,只有愧疚地說:「我們開啟戰事,將歐洲帶入深淵……摧毀歐洲大陸過後,德國人要在多年後始獲重新接受,所以我們不應在國際上指手畫腳,企圖再當老大,總之我們要溫和及保持低調。」另一名七十七歲德國老兵柯尼希說:「有些事情不應讓它重複了!」

二戰的殘暴真沒可能
艾德烈邦迪(AdrienBrody)是《鋼琴戰曲》的男主角,扮演二戰時一個猶太裔鋼琴家,他演活了角色,也榮膺奧斯卡金像影帝。他投入角色中,只感到戰爭令人傷痛。「《鋼琴戰曲》提醒我們戰爭帶來的苦痛。啟發是我們應該盡量尋求和平解決方法,戰爭是最後選擇。」他說:「二戰那種程度的殘暴是沒可能。在文明的歐洲,人們竟然邪惡得那麼徹底、那麼深謀遠慮的殘暴,那似乎那麼沒可能、那麼難以置信。」

每天都問和平何時來
湯漢斯是《雷霆救兵》男主角,片中他和同袍在四四年六月六日反攻日,搶灘登陸諾曼第,但很多美兵都被炮彈炸得血肉橫飛。他曾在美國二戰紀念館開幕禮上說:「讓我們不僅懷念那些在戰爭中失去生命的人,也懷念所有還在生、在四一和四五年間做到最好的美國人。二戰打亂了他們的生命、改變了他們的未來、每一分鐘懷着的恐懼破壞了他們的夢想……。對於他們,每天都由無法解答的疑問開始──和平何時來,自由解放者何時勝利、暴君是否統治半個世界?」

二戰不只是黑白電影
史提芬史匹堡是出名的導演,拍過的二戰影片有《雷霆救兵》和《舒特拉的名單》。對於戰爭,他只說:「我不懂得戰爭,因我從未打過仗。……如果不是越戰的關係,我不會盡我所能將《雷霆救兵》描繪得那麼逼真。美國人認為越戰是最痛苦的戰爭,全因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彩色片段,我對此感到憤慨。人們認為越戰是個殘忍和可怕戰爭,二戰是個黑白色的戰爭。事實上戰爭是戰爭,而南北戰爭、一戰、二戰和越戰都一樣,都是恐怖的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