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尼史葛的大片《天國驕雄》,資本雄厚,戰爭場面有新風格,找來孩子氣的奧蘭杜布龍來演一個十字軍大英雄,就像讓香港的陳冠希穿上一身盔甲演岳飛,雖然揮劍殺敵的功架有大將之風,一張臉孔尚嫌單薄。
導演是大師級的人馬,身為觀眾,沒有拍戲的本領,花了錢買票,還是可以挑毛病,這是電影事業最大的不公平。《天國驕雄》高潮連場,可就令人發現在大方向、大情節上,有點不對勁。
電影開頭,講明故事發生在一一八六年,在片中的這一年,耶路撒冷實現了十字軍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短暫的停火,但仍有許多激進的十字軍組織不斷在武力挑釁,所以由奧蘭杜布龍飾演的法國武士,受垂死父親所託,從法國去到耶路撒冷,協助維持當地的和平。
但是在歷史上,早在一○九九年,十字軍已經全面平定控制了耶路撒冷,所以片中的年份,絕不會出現銀幕上那樣兵荒馬亂的攻城,有如雍正皇帝統治的十八世紀初,北京城外決不會出現穿明服的李自成的流寇殘餘用「紅衣大將軍」的巨炮來轟擊北京的前門。
一○九九年,耶路撒冷被十字軍攻陷,在歐洲史上是重要的年份,雖未如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和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那樣是劃時代的分水嶺,但在歐洲史的時間表上還是重大的一筆。此一年份不可能搞錯,荷李活對第三世界影響重大,編導尤其不可以做差不多先生自降身價。
還有不對勁的地方:片中攻城,十字軍和伊斯蘭兵雙方都用機械的弓弩。這種武器要在十四世紀歐洲黑死病的期間才發明。後來的羅賓漢,在英國森林裏與官兵大戰,就是用機械弓弩的,一一八六年的中東,絕對沒有。
還有片中耶路撒冷國王患了麻瘋,戴着一個鐵面具。他的面具還有精幼的花紋,雕工太過精巧,風格太像十八世紀,以十二世紀的鐵器工藝,面具應該粗糙許多,在這方面,應該查查「西洋面具史」一類的參考書,手頭上沒有,也許我自己看錯,這一點暫時存疑。
不過,票房長勝的大師,名氣大了,總有人會找點裂縫,就像大陸和特區三流的中國文人,偶也喜歡「修理」這個大師,或「挑戰」那個「名人」,扔兩塊泥巴,吶喊幾聲,他自己也感到成了大師和「名人」。乍眼看出《天國驕雄》一點毛病,你也會明白為甚麼連金庸也給人「修理」,因為,那種對着一片幻影自慰的快感,對於一個小人物,是一生的最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