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市終於打破悶局,重上14000點水平,藍籌股份亦全面報升。此時此刻,投資者對後市走勢或會抱有不同看法,而不論看升或看跌,也可透過具備不同特性的衍生投資產品作出配合。
市面上可供買賣的投資產品眾多,各有不同特點,只要運用得宜,便有望控制風險,提高回報。股票掛鈎投資(EquityLinkedInvestment,ELI)是其中一種近年在散戶市場非常流行的另類投資產品,而看漲ELI則是ELI產品的主流,早於2002年已面世。由於運作簡單,故被視為眾多結構性產品的入門版本,廣為投資者熟悉。
過往投資者一直視ELI為收息工具,並認為它只適合於牛皮市時,博股價於到期日不會跌破行使價,以賺取高息回報。只要掛鈎股票在投資期內沒有大變動,持有人便有機會無驚無險地收息。投資者若看好大市,但對現價入市稍有猶豫,亦可考慮一些折讓較高的ELI條款,以此作為一旦遇到跌市的緩衝區。要留意的是,對於潛在波幅較大的股份,背後的「危」與「機」也大幅增加,如部份H股的每年潛在回報便可高逾20厘,但投資時切忌純粹貪高息而掉以輕心。
上述想法只代表了ELI的一半功能,卻忽略了其以「折讓價」接貨的特性。有些投資者或許認為接貨是ELI的主要潛在風險之一,但隨着ELI日漸為市場了解,其收息和接貨兩大功能已為人掌握,成功地透過ELI在跌市中以折讓價撈底,大有人在,目的是提升贏面,將「風險」化作「機會」。倘若投資者看好相關正股的短期走勢而準備入市,大可考慮折讓較少的ELI條款,在收取固定回報之餘,也可在低位接貨。
高息回報是ELI其中一個賣點,故此不少人揀選ELI時,往往首選高息條款,誤以為愈高息愈好,結果很容易賺息不成反蝕本。
ELI是以股票掛鈎的投資,顧名思義,若正股價格在到期日時低於接貨價,持有人將要以股票形式收取本利,有機會承擔帳面虧損的風險。換言之,在最差情況下,投資者將會以參考價收取掛鈎股票。因此在選擇ELI時,切忌見息開眼,忽視了股票的盈利前景和上升潛力。
揀選心水ELI時,先要問自己是否願意持有相關股份。一些估值偏高或盈利前景欠佳的股份,就算息率高達20厘、甚至30厘,最終也可能抵銷不到股價下滑所帶來的損失。既然「揀息不揀股」是投資ELI的大忌,投資者應選擇一些在中長線仍有上升潛力,在現階段可以折扣價接貨的優質股,縱使到期時「不幸」接貨,只要持有一段時間,仍有機會分享股價長線升值的回報。
目前場外看漲ELI的入場費低至10萬港元,投資期一般由20多日至約3個月不等,可供選擇的股份逾30種,投資者可根據對正股的看法和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條款。若投資額達50萬港元以上,投資者更可配合個人對市況的看法,自行釐定條款及以市價即時交易。
近數周,ELI市場熱賣的3大股份分別為滙控(005)、國壽(2628)及和黃(013)。相對其他股份,滙控受ELI投資者歡迎是不爭的事實,滙控ELI的年息雖非特別吸引,但仍長期受投資者追捧,反映他們並非「好息」之徒,醉翁之意是以折讓價入貨作中長線投資。本欄將在下期跟大家分享一些另類ELI的投資秘訣。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
[email protected]
作者雷裕武為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