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上海發展一日千里,但近日一篇評論文章說,未來十年之內,上海也不能取代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筆者深有同感。除非中國金融改革已全面完成,例如人民幣自由浮動,資金又可以隨便進出等,否則香港的優勢是不易被取代的。
最近的例子,就是近日的中資新股上市。以往有輿論認為,中國最優質的公司都在香港上市,又或者以美國預託證券形式在海外集資;但在國內的A股市場,卻缺乏這些優質股份。因此有人會認為,這些安排是挺港的表現。但想深一層,公司能否在國內A股市場上市,最重要是要看市場承受能力。
上海就像親生兒女一樣,自新中國誕生以來,長年為國家提供可觀的財政收入。如果要論親情、論功過,也應該把最好的留在上海A股市場。而香港與中央的關係,相比下差了一截,最低限度香港並沒有為國家提供任何稅收的收益,所以論及情理,也應把國有公司留給上海A股市場上市。
問題是,公司上市集資是一種市場行為,那裏能夠集資,那裏能賣得好價錢,便應到該處去賣,而香港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可以賣好價的市場。原本國家希望改變A股市場的弱勢,把一些優質股份以「H股+A股」同步上市,但以近日市場發展來看,短期內似乎不能成事。
以近年市場比較受落的原材料股及銀行股,也不能夠達到A股+H股同步上市,例如中國特鋼、神華集團及交通銀行,也計劃放棄「A+H股」計劃,先把H股上市,然後再決定A股何時上市。因此,要A股市場取代香港H股市場,相信仍然有漫長的路要走。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