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Preiss筆記:鎊匯頭上有3把刀

MichaelPreiss筆記:鎊匯頭上有3把刀

香港作為英國的舊殖民地,很多投資者對英國人仍會有1份友善和親切的感覺,亦基於此,大家對英國上周的大選結果自然會加倍注視。雖然執筆時仍未知大選結果,但我相信結果將會不利於英鎊後市。

根據過往經驗,現政府必須在民意調查中遙遙領先,並一如預期般以高票連任,對鎊滙才會有刺激作用,而兩者在外滙市場的高度關連性甚為可靠。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在80年代連任成功及現首相貝理雅過去2度勝選後英鎊的走勢,足為佐證。令我感到困惑的是,雖然工黨極可能會在今次大選中失去部份國會議席,但英鎊並沒有預早作出反映,在大選舉行前更一直高踞1.90美元關口上。
即使大選沒有出人意表的結果,英鎊在5月份仍會有機會經歷1次暴跌,尤其工黨在國會所佔的議席優勢若逆轉,英鎊絕不可能獨善其身。同時,英國金邊債市亦沒有反映大選後可能出現的種種負面因素,包括龐大的公共財政赤字,又或者保守黨取得更多國會議席,令英國與歐盟憲法和歐元漸行漸遠。

潛在危機正發醇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在選戰前所作的調查,工黨僅領先保守黨3至4個百分點。伊拉克戰事繼續成為貝理雅呼籲選民支持的絆腳石,而預測賽果準繩度遠勝一般經濟學家和民意調查結果的外圍莊家,亦不認為貝理雅可以穩坐釣魚船,預期工黨得票只會多出保守黨3%左右。英國的預算赤字遠高於歐盟的平均水平、樓價已然見頂、美國加息周期持續、人民幣可能升值、工黨在國會的議席可能減少、貝理雅與財相白高敦的權力鬥爭……以上種種,均足以成為英鎊危機在英國金融市場發醇的潛在因素。

英國大選結果並非唯一影響外滙市場的政治因素,假如法國就歐盟新憲投下了不信任票,必會引來大量針對歐元的投機沽盤,令歐洲浮現貨幣危機。歐元區並沒有為新憲若在全民投票中鎩羽於金融市場可能引起的震盪做好準備。法國今次全民投票可能會開歷史先河,亦加強了我對英鎊將大幅波動的直覺。
有趣的是,貝理雅在大選前試圖改變選民的焦點,把大眾對其誠信的質疑,轉移至工黨在經濟方面的成就,並抹黑保守黨,指其稅務和支出政策塗脂抹粉,充滿誤導。有關指控並非無的放矢,保守黨內確實有一套管治綱領,目的是迎合選民,孕育反戰和反貝理雅的票源。

歷史因大選改變
不過,英國的大選往往能改變歷史。譬如當年名相邱吉爾雖帶領工黨連任,但由於所佔國會議席優勢縮減至少於60席,他最終亦在數月後被選民擯離唐寧街。若歷史在今次大選中重演,對鎊滙會是一場潛在大災難。
另一例子是馬卓安在1992年帶領保守黨在大選中險勝,但在數月後便見證了英鎊被迫脫離歐洲滙率機制這場英國金融史上前所未見的大恥辱。
不過大選結果並非唯一1柄懸掛在英鎊頭上的致命之劍(swordofDemocles),工黨縱使順利勝出,首相貝理雅和財相白高敦亦會捲入新一輪的權力鬥爭,意味着雙方會在稅務、政府開支和公共政策各方面舌戰唇槍,明爭暗鬥。

英鎊自2003年至今已升值了25%,其間英國經濟持續錄得高於3%的增長,也許英國經濟已瀕臨放緩的險境,但白高敦卻必然會對有關警號置若罔聞。英鎊的強勢,推動了英國的消費,一來令從亞洲進口的貨品變相便宜了,二來則使國內如顧問、會計、投資銀行和保險等服務愈來愈昂貴。與德國的經濟結構不同,英國只有約18%的產值是來自製造業,故英國財政部和英倫銀行對鎊滙強勢不會感到憂慮,尤其是這可以吸引國際游資投向金邊債券,填補現時高達GDP3%的預算赤字缺口。
樓市榮景是支持消費的另1條大水喉,不過英國樓價目前已再升乏力,國基會亦已建議英國必須削減公共財政支出。

5月滙市可變天
財相白高敦未必知道選民腦子裏在想甚麼,幸而基於想繼任成為下一任首相的野心,他因而沒有為了勝出大選而在預算開支方面作出太多的讓步,做法總算正確。不過,潛在的政治鬥爭和近在眼前的經濟放緩風險,仍足以成為令英鎊在今夏結束前暴跌至1.80美元。
對於外滙市場而言,5月可能是足以令風雲變色的1個有趣月份!
[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