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都堆滿鮮花、堆滿暖意,母親臉上都堆滿笑容、堆滿唇印。這一天,愛心也許有點氾濫,對白也許有點肉麻;一束康乃馨,一句「媽媽,我愛你!」始終都是永遠迷人、永遠窩心的情節。
做子女的,會無私奉獻出時間和金錢,到酒樓排隊請母親飲茶,買點禮物,報答媽媽過去的無私和將來的繼續奉獻。母愛何價?孝敬母親的東西,可以是千元一両的燕窩,可以是十萬元一輛的私家車,更可以是「現金回贈」,也可以是簡簡單單的一頓家常便飯。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母親總會問:「為甚麼要等到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才孝敬我?」這要從《希臘神話》說起,相傳宇宙之神宙斯有一位美麗的妻子,即眾神之母赫拉(Rhea),她常常給人們帶來福澤。於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希臘人都會舉辦各種活動向赫拉致敬。
另一種說法是,母親節源於美國人安娜賈維思女士(AnnaJarvis,1864-1948)。安娜是位終身不嫁的孝女,以陪伴母親和失明的姊姊。一九○五年的五月,安娜的母親去世,安娜在兩年後說服其母所屬的衞理教會,在她母親去世兩周年時(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她舉行一個紀念儀式。
安娜更與她的朋友發起一場運動,尋求當地的名人支持,訂定一個全國性的母親節日,以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對普天下所有母親的敬意。那天,安娜在母親的墓前放上白色的康乃馨。從此以後,子女都會在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向媽媽送上一束康乃馨。
在這個春暉暖溢的節日裏,有機構公開表揚多位不一樣的母親,她們有些身患重病,有些要照顧殘疾兒女,養兒育女,需要付出比平常母親多幾倍的勞力和愛心。值得表揚的,還有無微不至照顧着日本腦炎病童「樂仔」的那位好媽媽。
走在熙來攘往的街頭,平凡的母親和平凡的子女也有他們的故事。有年輕媽媽看見小孩慢慢成長才驚覺以前母親的含辛茹苦,有女兒懊悔小時候頑皮給媽媽帶來傷害,也有兒子想藉母親節報答媽媽在他生病時的呵護備至……原來,每個平凡的家庭,都有一個不平凡的母親。
記者:蔡元貴、林社炳、盧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