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爆冷姿態風靡全港3個月的韓國電視劇集《大長今》,終於在5.1勞動節播完大結局,腦筋轉得快的商人早已利用「長今效應」在韓國食品、宮女服裝甚至旅遊方面大賺了一筆,而在大結局的最後關頭,本港不少商場、食肆也不忘勁炒一番,以現場播映大結局作為招徠客人的噱頭。利用任何社會話題來創造商機,正是現代商人賴以成功的秘笈,正所謂「橋不怕舊、最緊要受」。《大長今》之所以受到香港各階層的觀眾歡迎,近年韓劇製作認真,又有新鮮感,更重要的是港人也經歷了多年的逆境,自然對長今那種經過重重波折依然自強不息的情操感同身受。
潮流「來得快也去得快」,香港人面對逆境的創傷所引發對傳統儒家價值的嚮往,不知又能維持幾分鐘的熱度。「沙士英雄」、中大醫學院的沈祖堯教授對此有精闢的見解:他最近與中學生分享閱讀經驗,被問到如要在其講述沙士經歷的書中加多一章,會寫甚麼內容時,就回應說會寫香港人似乎已忘記了沙士的教訓,返回以前只顧炒股票賺錢的日子。沈教授批評得沒有錯,現時確有不少人已重新過着炒股兼炒樓的生活,金融風暴、沙士、大海嘯雖會帶來一陣反思,但都不及搵錢最實際。
搵錢的方法有很多種,在投資和賭博之外,打工和創業都是一般人常用的方式。我們曾經提過以現時的物價水平,有100萬資產者已不算「富翁」;不過對後生仔來說,100萬仍是一筆不少的財富。本港年輕人在賺錢方面倒是蠻有自信的,據中大亞太研究所最近的調查顯示,有5成青年相信自己在畢業工作後10年、35歲以前可以賺取第一桶金的100萬元。
當然以目前的環境,要達到目標並不容易,先要找到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然後努力儲蓄,還要爭取年年加薪,當然完善的投資計劃更是必不可少,再加上機遇和運氣,年輕人是有可能在10年內晉身「百萬富翁」行列。儘管年輕人對成功投資充滿憧憬,但在理財智識方面就準備不足,調查發現有35%父母完全沒有向子女灌輸任何理財方法,27%只教導子女要慳錢,12%曾鼓勵他們培養儲蓄習慣,懂得教子女投資的絕無僅有,看來除了性教育,中小學也應及早推行理財教育,才能切合現代商業社會的要求。
姚謙 時富泛德財策研究部
作者姚謙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