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有沒有發覺,最濫用的一句話,叫做「相逢一笑泯恩仇」。
相逢一笑泯恩仇?這是一句門面話。中國人社會有兩套語言,一套是門面話,堂皇地登在報紙的社論裏,印在聖賢的書本中,說在政棍應酬的宴會公關場合,例如所謂的相逢一笑泯恩仇。
另一套語言,可就不同了,這一套是心裏話,流傳在民間的耳語,繼承在爺爺教小孫子的悄悄話之中,例如「有仇不報非君子」、「君子報仇,十年未晚」。
「相逢一笑泯恩仇」,宏襟大度,理應是君子境界,那麼為甚麼又說「有仇不報非君子」、「君子報仇,十年未晚」呢?君子是應該是非分明地報仇,還是應該哈哈一聲地忘怨呢?如果有的仇應該「泯」,有的仇應該報,那麼哪些仇是「良性」而可以一筆抹掉,哪些仇是「惡性」,下輩子投了胎也要尋找仇人找到天腳底的呢?
此外,一套語言講「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另一套語言講「大丈夫能屈能伸」。到底大丈夫是該屈還是不屈呢?一套語言講「捨生取義」,另一套語言講「螻蟻尚且偷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究竟該拚命還是投降呢?
中國人社會長年流行的,不是「一國兩制」,也不是甚麼「兩文三語」,而是「一國兩語」:在宴會廳、新聞發佈會、中學周會禮堂,門面人前,是一語,關起門來,爸爸教兒子,兒子長大了低聲教孫子,是另一語。在「一國兩語」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必然混亂顛倒,亦俠亦賊、亦神亦魔、亦人亦鬼、亦文天祥亦韋小寶。許多「愛國」的中國小農,嘴巴裏反美討帝國主義,口袋裏藏着一本美國護照,外國人不明白這等分裂的人格,直到他們學習中文,功力日深,懂得了「一國兩語」才會頓悟。
孔子說:君子以直報怨,以德報怨,則何以報德?相逢一笑泯恩仇,這種屁話你相信?那麼猶太人跟一個前納粹軍官相逢了,難道應該互相擁抱?中國的武俠世界,江湖精神,千言萬語,無非八個字,叫做「恩重如山,仇深似海」。這是一副很可愛的對聯:恩要報,仇也要報。香港的署理特首一上台,就有人耳語:小心,他是個記仇的人。記仇有甚麼不可以?因為他信奉天主教,舊約聖經上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你有恩於我,我一定會對你好,但也千萬不要有仇於我,因為我不信甚麼「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信法國的基度山、我信舊約聖經,十年八載,都可以等,一定報仇,但在這一天來到之前,還會跟你笑嘻嘻,還會說「嫻姐你好嘢」,還會說中傷你的那個議員是「好朋友」,這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這才是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