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段傷健人士的故事,六位不一樣的母親。香港復康會聯同香港電台《開心日報》合辦「不一樣的媽媽」感人至深故事比賽,在繁忙都市中發掘了六個傷健家庭的動人事迹,今日進行總決賽。一位罹患羊癇症的媽媽會無緣無故在廚房抽筋暈倒,卻又無減對兒子的愛護。另一位兼患中風糖尿的母親誕下兩名癲癇症女兒,困難重重卻始終不離不棄。這些不僅是偉大母愛的故事,也是逆境活着的民間傳奇。在這幾位母親身上,可以找到生活的美好,覓得親情的光輝。 本報記者
五十一歲的蘇藹儀是一位中風及糖尿患者,也是兩名患有癲癇症女兒的母親。大女過份安靜,一度被老師遺棄;幼女過份活躍,一度連母親也想放棄她。三母女走過苦痛的歲月,全憑一個好學的媽媽,和《兩個甕缸的故事》。
現年十九歲的長女梁美琪小時候出奇地文靜,不說話,聽覺也不好。上課時,老師叫她翻開中文課本,她會把書包內所有課本都拿出來,老師叫她不用全部書取出來,她就把所有書連同中文課本都收回書包內。老師被她激得暴跳如雷,「你咁樣唔使上堂啦,坐喺門口啦。」
美琪學業差勁,成績表滿江紅,一次媽媽勸她用功讀書,她卻反駁說:「呢啲英文,你識咩?」蘇藹儀立即向女兒同學的家長求教,她還把女兒的課本拿來溫習,不停抄寫生字,「終於有一日,個女睇到,跪喺我身邊講對唔住。」
長女學乖了,又要應付幼女。現年十二歲的幼女梁詠琪好動得嚇怕人,有時會在家中的洗衣機上倒豎葱,有時會在學校走廊上走來走去,還爬到冷氣機上玩,驚動全校。
詠琪知道自己闖了禍,也知道自己患有癲癇,就對媽媽說:「我真係好冇用,不如送我去孤兒院算啦。」
蘇藹儀認真考慮過放棄這名幼女,「我走去問個社工意見,佢同我講咗個《兩個甕缸》的故事,一個缸完好無缺,可以用來飲水,一個缸爛嘅,俾人丟咗,點知幾日之後生滿鮮花。社工話,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就決定繼續照顧呢個女。」
現在長女已經升讀中六,成績優異;幼女讀小六,常在運動比賽上奪取獎牌。蘇藹儀覺得美琪和詠琪能克服癲癇帶來的不便,很了不起。其實,在女兒和丈夫心中,最了不起的還是這位一生面對逆境的好媽媽。
在現今人際關係疏離的年代,像陳惠娥般與兒子擁有情同知己的母子情,實在難得一見,「有時佢好似係爸爸,我就好似係佢囡囡咁;有時直情好似朋友咁㖭!」患有羊癇症的陳惠娥這樣形容她跟兒子鄭駿宇的關係。
鄭駿宇有時把母親看待成女兒般,與陳惠娥多年前開始患有羊癇症不無關係。他在寫給母親的「情書」上坦言,早年母親病情嚴重,經常在廚房病發,抽筋暈倒,他每天總是帶着戰戰兢兢的心情回家,生怕一打開門即見母親病發撞瘀,叫他心痛萬分。
雖然陳惠娥現時的病情已漸趨穩定,但兒子仍然憂心,「我有時貪玩去卡拉OK玩通宵,佢就會叫我小心身體,好似佢係我老竇咁!」陳惠娥說時嘴角微翹,實難掩溫馨之情。
數年前,陳惠娥因未獲會考證書而失去晉升機會時,當時讀中五的兒子卻反過來鼓勵母親,「不如我哋一齊考會考啦,一齊溫書,妳唔識嘅我教妳。」這一番說話,猶如一支強心針,她鼓起勇氣重拾放下了近二十年的課本,終於成功取得會考證書。
除了在學業上互相扶持外,陳惠娥指兒子毫不忌諱與她分享感情世界,「佢去拍拖,左手拖住個女朋友,右手就拖住我。最近佢同女朋友有爭拗,佢都主動夜媽媽兩點幾走上我張床度,問我可唔可以同佢傾吓,一傾就傾咗個幾鐘。」
只較兒子年長十九歲的陳惠娥表示,兒子小時以「紙鳶式」方式管教他,「我好開放,會俾好多自由空間佢,唔會樣樣sayno(說不),有乜嘢事都同佢傾偈,同佢分享」。
照顧八歲中風,昏迷半年後甦醒又失去認知能力的女兒,「我從來都唔覺得自己好偉大,只要佢開心、健康已經足夠!」短短一句話,總結了利太十一年來對女兒不離不棄的感受。
現年十九歲的詠然,十一年前因先天性血管畸形突然血管爆裂,昏迷了半年,母親利太每天在醫院床邊守候。一天詠然醒來,卻不認得父母,叫利太心痛至極。然而利太從沒在女兒面前流露沮喪之色,誓要用盡所有力氣去照顧詠然。
利太在詠然出院後哀求附近的主流學校讓女兒入讀,每天管接管送,還在小息及午飯時間親自照顧她的飲食及大小二便。利太的心血顯然沒有白費,詠然經過多年努力進行復康運動,現時已經是一名中六學生,去年會考更考獲二十分的優異成績。為了報答母親,詠然以仍未完全恢復的說話能力,緩緩地對媽媽說:「我知媽咪好辛苦,我會積極啲學習自己照顧自己!」
一家四口,有兒有女,本來是一個典型的幸福家庭。哥哥聰聰五歲時卻患上自閉症,不懂說話,不懂交際,甚至會無故大吵大嚷。媽媽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照料哥哥,妹妹阿恩曾經有點「妒忌」,到阿恩明白事理的時候,她記得媽媽這樣說過:「係我帶佢嚟呢個世界嘅,點辛苦我都要照顧佢。」
現已五十多歲的梁太如此堅強,但也曾為兒子哭過。小時候一家人上街,聰聰突然亂叫亂跳,途人側目,還冷言冷語:「黐線㗎?咁恐怖嘅?」梁太低頭不語,暗自垂淚。
二十年來,梁太每天朝七晚五把聰聰從屯門送到九龍的服務中心接受教育和輔導,幾年前政府安排兒子入住訓練中心後,梁太卻患上腦腫瘤。有一晚,她在床上嚴重抽筋,半邊身不能活動,需及時做手術,梁太仍逕自四出叮囑親友,懇請他們日後多多照料訓練中心的兒子。
這是一個孝子賢孫報答親恩的故事。一次家居意外,導致邱婆婆腳部骨骱重創,自此起居飲食都要家人照顧。望着家人替她洗澡抹身,邱婆婆曾經流着淚說:「我真係冇用,拖累你哋。」家人輕輕的回答說:「細個時你都係咁樣對我哋,𠵱家有乜話拖累唔拖累呢!」
邱婆婆其後接受手術,然後重新學習走路,孫女就在身邊攙扶,「細個時你睇住我一步步學行路,𠵱家我都係咁幫你慢慢學行路。」就是孫女這些簡單而溫馨的話兒,成為邱婆婆重生的支柱。
為了照顧女兒,麥太犧牲了事業、自尊,甚至寶貴的健康。女兒亞君就讀中五那年遭遇車禍,此後需坐輪椅出入,並且時常要媽媽照顧。麥太原本擁有一份高薪要職,但是為了日間陪同女兒去醫院覆診,她選擇了改行當夜更保安員。
日以繼夜的辛勞與工作,令麥太熬出病來,但她仍繼續看望女兒,從無休止。奈何麥太敵不過病魔的苦苦追纏,終於要動手術救治,幸好亞君的病況及時轉好,可以照顧自己,讓麥太得以好好休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