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剛返台,宋楚瑜緊接着飛往大陸。雖然中共表明,接待宋楚瑜的規格將比照連戰,不分彼此。但連戰的「破冰之旅」收穫很大,其表現也獲得台灣民意肯定,珠玉在前,宋楚瑜要有所表現,難矣!宋楚瑜要超越連戰,比連戰更受輿論的重視,除了比連戰多留大陸一天外,應在較具爭議性的議題上,比連戰表現得更進取、更勇猛,否則不去也罷。甚麼議題呢?其一是「一個中國」問題,其二是台灣的民主體制。
連戰此行在兩岸問題的立場很清楚,就是維持台灣「不統不獨」的現狀,故他不斷強調「九二共識」。中共也非常配合,不但胡錦濤在國共峯會上閉口不談「統一」,就是大陸傳媒在相關的報道和評論,也只是不斷重複「九二共識」,隻字不提「統一」,相信是要避免為連戰添麻煩,令他回台後受到更嚴厲的「賣台」指摘。事實上,「九二共識」是國民黨執政時兩岸關係的基調,也是當時兩岸維持現狀的共識,因此連戰彈此老調,是可以理解的。
相反,宋楚瑜與胡錦濤會面,如果僅重申「九二共識」,強調維持「不統不獨」的台海現狀,拾連戰牙慧又有甚麼意思呢?因此,他要走出連戰的影子,必須在兩岸關係上,說連戰不敢說、沒有說的話,才能吸引公眾注意,此行的意義才能彰顯。而在一個中國和台灣前途問題上,比連戰的「九二共識」更激進、更大膽的說法,就是更明白、更直接的說出「中華民國」,甚至不迴避「統一」這兩個字。事實上,宋楚瑜出發前既已得到陳水扁「祝福」,替扁向北京傳話,因此,即使他在北京觸及敏感話題而受到綠營抨擊,陳水扁也脫不了關係,吸引部份炮火,宋何樂而不為呢?
另一個可以讓宋楚瑜超越連戰的,就是在演講中推銷台灣的民主價值。宋楚瑜在北京時,會到清華大學演講。由於連戰在北大的演講並沒談及台灣的民主成就,在呼籲大陸進行政治改革時,也僅委婉的說「還有很大的空間」,因而遭到民進黨指摘他「賣台」。
宋楚瑜當年曾協助推動台灣的民主化改革,可說是他的政績之一。而他又參與過民主競選,對民主化改革的困難、民主制度的利弊,應有很深刻的體會。事實上,與大陸相比,除了民主制度外,台灣在各方的優勢所剩無幾,宋楚瑜不談台灣的民主成就,還能談甚麼呢?不要忘記,國共的歷史恩怨、台海前途、兩岸交往等問題,都已被連戰談爛了。當然,如何在推銷台灣民主制度之餘,又不會讓中共這個主人家面目無光,需要一定的技巧。
但是,既然歷史已賦予宋楚瑜大好機會,既然他是台灣民主化的先行者,又多番強調自己是中華民族,為了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幫助大陸民主化,正是他難以逃避的責任,否則,歷史只會記住他白白浪費一次幫助中國民主化的良機。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