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太天真,但我認為剛卸任的美國駐港總領事祁俊文(JamesR.Keith)上星期在香港美國商會的告別午餐會演講是誠懇的心中話(見四月二十六日本版摘錄)。
廖建明
本報駐華盛頓政治專欄作者
好的外交官毋須說謊,在可能的範圍內說出能說的話就行。祁俊文提到自由市場鼻祖亞當.史密斯(AdamSmith)和想引進民主的前港督楊慕琦(MarkYoung),這些都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元素,也是一國兩制下有別於大陸的好東西,美國也樂見這些東西繼續存於香港。
祁俊文道出希望見到的東西,不失美國立場,他沒有提到不希望出現的情況,沒開罪中國。臨別贈言,如果惹起北京不滿,犯不着引起外交風波,給華盛頓添麻煩。如此含蓄,北京不能指他說三道四。
我讀過不少外國外交官員談論香港的演辭,祁俊文這篇是少有的認真和有內涵,我這個香港人就很受感動。祁俊文的重點如下:「過去幾年,在香港經歷社會、政治和經濟起伏的這個大背景下,當我們討論美國理念和價值觀時,我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一個簡單的建議,這個建議又回到《基本法》和《聯合聲明》的主題,也叩應了戰時港督楊慕琦、甚至遠達亞當.史密斯的論點。
「簡單地說,就是要聆聽人民的聲音。當人民清晰地說出要法治,我們建議我們的內政外交駕馭性政策是:相信你的人民。正如史密斯所忠告的,如果政府要相信群眾的直覺和取向,最根本的,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信心。」
祁俊文說要聆聽和相信人民,他沒有說政府沒有聆聽和相信人民,但言下之意心照不宣。我後來問祁俊文,究竟北京和香港有多聆聽人民,他告訴我:「美國政府一直論及香港的政治機關,要更有效和可靠地聆聽到人民的聲音。你愈能創造一個讓人民聲音能準確在政府內反映出來的制度,政府決策依據良好資訊,決策只會更好。
「很明顯,回望我在任的近幾年,二○○三年的大遊行其實很簡單直接,港人和平有序表達政見,值得讚賞。毫不意外,有五十萬人發聲,如何界定這把聲音必有辯論。因此,有更好的機制去代表人民的看法,只會對制度有好處。」祁俊文只着重正面的敍述,沒有半隻字批評北京和香港,但含意誰也知道。
美國駐港總領事一般三年一任,祁俊文二○○二年來港履新,其間經歷過沙士風暴、兩次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董建華辭職,兩次七月一日大遊行,應該是回歸以來三位總領事〔首任是包潤石(RichardA.Boucher)、次任是高樂聖(MichaelKlosson)〕見到最多事情的一位。
六年前包潤石離任前,我問他最懷念香港的甚麼,他說是維多利亞港放煙花以及「香港人的力量」。祁俊文也說:「我會最懷念香港人。」
祁俊文對香港人推崇備至。他讚頌香港人在過去數年艱苦的經濟環境,雖然成為負資產,但永不放棄,繼續按月繳付帳單,努力捱下去,終於形勢轉好。
祁俊文語帶欣賞地對我說:「永不放棄,我想這就是香港人的這份特質,幫助他們克服種種挑戰,由當初的漁村變為貿易中心。」
祁俊文在告別演講中提到,美國關心香港,「是出於真正所尊敬和友情,是基於我們執着於基本的理念,這與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推動民主與自由是一致的,也是基於我們確信,實現香港市民所追求的穩定和繁榮的最佳途徑,就是促進全面民主參政」。
布殊總統第二任旗幟鮮明推動全球民主,目前着力中東,日後會否把火燄傳來中國,似乎不容樂觀。沒有法子,「中國例外論」在西方政界太根深柢固了。「改換政權」這一套,大概不會成為華盛頓對華政策的目標。至於渺小的香港,就更加不用提了。這場仗要香港人自己打。
縱使如此,美國的支持還是重要的。我很同意祁俊文最後告訴我的說話:「我們肯定不同意北京對邁向未來的途徑的看法,對香港最佳的方法正如我在演講中提到,就是相信你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