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紋、白髮,如日方中的貝理雅老了。即使在鏡頭面前,依然是雄辯滔滔,但正如英國廣播公司記者海厄姆(NickHigham)說:「貝理雅以前拉票,總是從容自在,朝氣勃勃,但今次選戰,他在鎂光燈下卻掩不住臉上的疲態。」
八年前,貝理雅走中間路線領導工黨回朝,不再只說勞工權益,反而親向工黨,海厄姆那時對他的看法跟很多英國人一樣:「他初上台時,年輕和官仔骨骨,讓渴求變革的英國人,耳目一新。」新首相,新工黨,古老的英國也忽然年輕了。
今天貝理雅其實不老,五十一歲,可是臉上車軌痕愈來愈深,英國人對他看法也不同了。就像他臉上的火車軌讓人看見老氣,英國選民在今次大選再無新鮮感,甚至可能有「八年之癢」換首相人選的想法。
但民調顯見貝理雅可望兩連任,一個原因,女選民薩克斯說了出口:「貝理雅是大話精,但我看不見應該改投別黨。」到底保守黨黨魁夏偉明一味彈貝理雅在攻伊合法性問題上是「大話精」,他自己卻完整政綱欠奉,魅力欠奉,少了貝理雅的執政成績單。
近兩年英國人對貝理雅的最大批評在於他決定攻伊的合理性,內政方面批評他未能推動醫療福利和教育改革。來自香港的移民李向榮就說:「大學資助持續縮減,大學生要借錢讀書,甫畢業就欠下幾萬磅債務的學生比比皆是……雖然國民保健服務(NHS)醫死人的情況少了,但一些重要手術,例如換髖骨等仍要排期一年,不耐煩的英國人都寧願走到法國醫病。」
批評不少,但現時為經濟憂心的英國人卻不足一成。當貝理雅承認伊戰令很多人不滿他,他在選戰最後關頭,卻大打經濟牌──他任內成功制訂最低工資、十年來業主多出一百萬人、新增愈二百萬個職位、聘請多二萬八千名教師和一萬三千名警察等,英國人生活超過法國、德國。對貝理雅的經濟成績,李向榮說:「工黨上台後,當地房屋按揭息率下降不少,小市民的負擔都減輕了,社會氣氛比保守黨執政時和諧。」
英國試過經濟不景,經濟好求變心理低,李向榮就說,他對貝理雅印象「麻麻哋」,但「在野黨未能提出更好的政綱,選民投票給工黨只是別無選擇」。跟女選民薩克斯說的話同出一轍。
本報記者